物權法之爭思考 公眾有分歧學者才有爭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8日 04:22 北京晨報 | |||||||||
全國人大上周四對《物權法》給出最新的表態:列入今年的立法計劃。但原本在今年人大會議中審議的計劃被推遲。 這是一個審慎的決定,不過,對于學術界來說,不免生出失望之意。一周前,社科院研究員張曙光還在經濟學界的一次討論會上說,此法要加快推出。有人抱怨說,如果北大教授鞏獻田沒有發出那封公開信,指責《物權法》只保護少數人的財產權,如果沒有爭論……
且不說鞏教授是否有能力阻止人大的決定,即使避免了爭論又有多大可能保證出臺? 過去20多年,中國迅速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擁有最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在諸多制度尚未健全的時候,利益群體增長速度的不同加劇了矛盾。這一切,經濟學家形容為利益的分野、收入的差距,社會學家稱之為精英和大眾的疏離,而爭論,正是找到這些矛盾原因和解決辦法的鑰匙。 公眾有分歧,學者才有爭論,這種爭鳴的空氣最近越來越濃。在法學界,是關于《物權法》的立法之爭;在經濟學界,則是反思改革,教育、醫療、國企改革等領域無所不爭、無所不辯。沒有哪一樣是無風起浪。 爭論是疏解矛盾的渠道,也是辯證認識真理的路徑。比如在講求發展效率的同時,也要想一想貧富分化,至于這種反面因素是否已影響到政策的調整,學者的責任是爭鳴,決策者的責任是權衡。 所以,不用為爭論而憂心忡忡,既然是漸進的轉型,觀點磨合和做法放緩也是一種智慧。現在看來,給《物權法》更多的討論時間不是什么壞事情,也許還會更加適合中國國情,就像經濟學界的爭論到了后來反而出現了更多的理性聲音一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