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供需緩解 體改正逢其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7日 12:23 經濟參考報 | |||||||||
作者簡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能源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國家“863計劃”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 2006年將是我國電力供需由緊張趨向緩和的“轉折點”。電力供需開始趨緩,不僅表明電力工業發展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將為進一步推動電力體制改革提供條件。比如在電力
電力供需矛盾趨緩甚至出現富裕,并不意味著電力過剩。目前我們還用不著為電力過剩發愁。80年代中期,我到日本,他們的發電設備利用時間最低達到3500小時。去年以來我們的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有所下降,但平均仍在5000小時左右,可我們就開始叫喚“過剩”了,這不是真正保障電力供應和留有充分余地的做法,如果永遠把電力和經濟弄成一個緊繃的方式,肯定對付不了經濟的波動。 要進一步推動電力體制改革,就要動態看待電力增長速度,這其中要有一個超前和足夠的備用容量問題。國民經濟要安全穩定快速發展,電量就要有超前余量。當然,這個余量肯定有代價,但這個代價是系統的代價,而不是電廠的代價。每個人都想多發電,而不想當備用,這肯定地不行的。 隨著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除了要保障供應以外,利益的調整和提高效率將成為主要目標。下一步不是缺電問題,而是怎樣把電力工業搞得更好的問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效益的問題,是利益調整的問題。在電力緊張的時候,基本上沒法提這些問題,因為首先你得給我趕緊把電發出來,什么樣的機組——包括高損耗、高污染的小機組都可以干,不計成本的都可以上,下一步可能就不行了,電力工業將面臨結構調整。 現在人們對電力改革不乏懷疑之聲,認為電力行業成本很高,但效益不高。其實,創造競爭條件是推動提高效益的前提。必須看到,在電力短缺情況下講競爭,很難實現;在不搞競爭的狀況下講提高效益,也很難實現。家電市場大不大?當然很大,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家電市場,冰箱一年幾千萬臺在賣,當然不會保證每一個家電廠商都可以掙到錢。電力市場也一樣,市場的飽和度是可以預測的,不是說只要把錢投進去就可以掙錢。 我們還應該考慮,為什么電力建設出現反復?為什么各方面的積極性和政策目標出現沖突?過去計劃經濟那一套,什么都審批,肯定行不通。要幾個領導同志要把全國一年幾千萬千瓦的市場需求弄清楚是不可能的,最后的審批只是控制總量而已,這肯定要改革。但像現在這樣,五大發電公司跑馬圈地,較著勁干,當然也不行。需要改革的內容還有很多。 因此,電力供需矛盾的緩解,為推動電力體制進一步改革提供了條件。搞政策研究的同志,特別是搞決策的人,應該考慮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電力體制的改革,就要把電力系統存在的問題分析清楚,特別是要針對提高整個電力系統的經濟效益方面做文章。否則,電力行業仍會被別人認為是一個壟斷性的“電老虎”,會被認為是一個太有錢的行業。現在社會上就在說,電信、電力等行業發錢太多了,應該考慮社會公平嘛,等等。其實沒有人想把電力行業搞窮,我們希望電力行業人人過得好,職工收入高,為國家多做貢獻。但是,電力工業發展是涉及我國能源戰略、能源安全的重要內容,在能源安全中有一個問題:人們要支付得起能源價格,還能夠得到相應的能源服務,這牽涉到電力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效率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在電力供應不那么緊缺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在"十一五"期間,隨著電力供需矛盾的緩和,我們將迎來電力體制改革的機遇期,電力行業要做好心理準備。 本文根據作者在“2006經濟預測分析會”上演講錄音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