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陽光與新農村建設
對于新農村建設的討論,在這個春季里逐步升溫,也逐漸深入。新農村建設的藍圖能否早日變成現實,一個關鍵因素在于“錢”字。無論是實現經濟發展,還是村容整潔;無論是解決上學難,還是看病貴的問題,都離不開資金的保障。錢當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的。
提起資金,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國家財政。當然,財政部門也更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財政部門目前頭等大事。透過今年國家預算報告中關于教育和醫療衛生方面的預算安排,就可以看出本屆政府加大對農村財政資金投入的堅定決心。
今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三農”的支出將達3397億元,比2005年實際執行數增加422億元,增長14.2%,高于中央財政總收入、總支出的增長水平,占中央財政總支出增量的21.4%。這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解決農民民生問題,增進農民福祉。
以解決看病難問題為例,目前主要是通過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方面,今年的國家預算報告中有三點值得關注:一是補助標準。2006年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每人每年補助標準提高到20元。如何理解這20元?2006年以前的試點中,農民每年每人的醫療賬戶中是30元,中央、地方和農民各拿出10元。2006年開始,中央和地方各拿出20元,農民繳費暫不增加。這樣農民每人每年就有50元。二是覆蓋范圍。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爭取2008年在全國基本推行,2010年基本覆蓋農村居民,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解除看病難的后顧之憂。三是投入力度。2006年中央財政將投入47.3億元,比上年增加了41.9億元,增長7倍多!
同時,為緩解特困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2006年中央財政將安排資金9.5億元,比上年增加6.5億元,用于加強農村醫療救助工作,并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公共財政無疑是建設新農村的最重要的物質保障,“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照耀到廣大農村”也是本屆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標。但也要注重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新農村的建設。因此,財政資金將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等激勵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增加對“三農”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財政)投入為引導的多元化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開拓建設新農村的資金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