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標志中國發展步入新“戰略提升”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6日 14:03 經濟參考報 | |||||||||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鎖定“三農”。這份高含金量的綱領性文件密集出臺32條重大舉措,破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諸多深層次問題。 分析人士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中國發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戰略提升”,其意義在于,將開辟中國改革的新局面,為中國經濟打開更為廣闊的新增長空間。
發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戰略提升” 中國的現代化走的是一條不斷通過“戰略提升”尋求改革動力,進而推進發展的道路。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時值工業化初始階段,為了打造現代化的兩支引擎——城市化和工業化,從1984年開始,中國改革重點轉向城市,這是中國發展道路上的第一次“戰略提升”。 20多年來,中國實行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積累、農村支持城市的經濟發展戰略,優先發展工業,側重城市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果。每一次以放權讓利為內容的體制創新,均形成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強大拉力,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迅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指出,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 其間,農村改革發展緩慢。目前,農村人口仍占大多數,農民看病難,吃藥難,受教育難,上學難,社會保障難,文化享受難,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與城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按照中國政府的規劃,本世紀頭二十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將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簡單的道理是,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 剛剛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重點推進新農村建設,標志著中國改革和發展重點開始轉向農村。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發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戰略提升”。 事實上,當前,啟動新農村建設的條件已經成熟。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含關稅的稅收收入達36144億元(不含農業稅收),加上預算外收入,政府可用財力應在46200億元之上,具備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條件。 改革進入“新戰略推進”期 新農村建設不僅是新的發展觀,而且是新的改革觀。新農村建設是一場綜合性改革,新農村建設將促使改革步入“新戰略推進”期,開辟中國改革新局面。 20多年來,農村改革緩慢,包含戶籍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勞動保護制度等具體制度在內的二元社會結構未被打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也涉及農村上層建筑的變革,不僅僅是單一的農村經濟改革,而是一場綜合性改革。中央“一號文件”對國家財政支出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農村醫療改革、農村金融改革、農村養老保險改革、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等進行了全面部署。 新農村建設也將推動國家權力執行部門改革。當前解決“三農”問題不止是農林水利等涉農部門的事情。去年1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國務院各部門明確自身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2006年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邁出有力的一步。這意味著這些部門以往向城市傾斜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將加速改變。 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加快向城市轉移。1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各地要采取具體的行動和措施,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為農民工制定和推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將其納入工傷保險范圍,納入所務工城市的公共服務體系,向其提供相關公共服務,保障其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權利。落實這些“要求”需要城市建立健全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開辟投資與消費新空間 若放寬視野,我們還將發現,新農村建設將為中國經濟打開廣闊的新增長空間。 目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積累的主要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是投資與消費失衡。一方面,投資過熱,投資結構已顯現不合理“癥狀”,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消費偏冷,城市居民消費需求沒有太大增長空間,9億農民則因收入增長緩慢而消費能力漸弱。 現代市場經濟是以消費需求為周而復始起點的循環上升和發展的經濟。200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濃墨強調消費在宏觀經濟中的拉動作用:“要努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楊宜勇分析說:“目前擴大內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在于擴大消費需求。” 專家指出,推進新農村建設,正是校正投資與消費的關系,通過投資促進消費,進而拉動經濟良性循環的一個很好的結合點。 新農村建設以“放權讓利”為特征,在政策措施上,中央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舉措。比如,從2006年起,中國全面免除農業稅。今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種種措施無疑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提高農村購買力。 與此同時,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也轉向了農村,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十一五”期間基本實現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公路。中國在未來兩年內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爭取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到2010年,農村影院、文化館等設施的普及,也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從而改善農村的消費環境。 這些舉措有助于農村巨大的消費市場在今年開始“升溫”,在未來一段時間趨向活躍,將為中國二、三產業提供巨大的市場發展天地,從而促進投資與消費的良性互動,使今后的中國經濟增長朝著“消費拉動型”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