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國民富裕增長慢于經濟發展,為什么我們沒有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6日 09:42 燕趙都市報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但是國民富裕增長卻遠慢于經濟發展,同時社會發展慢,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為182321億人民幣,同比上年增長9.9%。但是經濟總量的提升,并沒有表現為國民財富和收入的同等提升。

  2005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分別比上年增長9.6%、6.2%,低于經濟增速。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甚至回落0.6個百分點。城鄉貧富差距,比去年有所拉大。

  按照世界銀行的研究,中國在2000年的人均財富為9387美元,僅僅為美國的2%。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何沒有帶來國民財富的增加,大部分“錢都到哪里去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專家袁鋼明指出,錢大部分到中央財政、銀行,以及國外去了。中國需要改變過去集中中央財政做國家建設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導致重工業化發展傾向,輕視民生發展。

  世界銀行也指出,這些錢應該取之于民,用于民,可以用于填補社保、醫療、教育的欠賬。

  數字為證:越養越肥的壟斷寡頭和外資大鱷

  中央錢袋鼓起來

  2005年中國稅收收入達到30866億人民幣(不包括關稅和農業稅收),首次突破3萬億元,增收5148億元,同比增長20%,高出GDP增幅和城鄉居民收入增幅1倍以上。

  央企、銀行,在呵護中肥碩

  在近年來的改革中,中央財政給予的國有商業銀行充實資本金的資金,全部加起來約2萬億,國有企業再轉股是1萬多億。同時財政給予央企的補貼也不少,比如去年底給中石化的近100億元人民幣一次性補償。

  2005年前11個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63260億元,同比增長27.8%。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32067億元,增長12.5%,占到一半以上,遠遠超出內資非國有企業的投資。

  國企財富日趨寡頭化

  作為政府資產的另一表現,中國企業的利潤大量向大型國企集中,反映出財富向政府集中的程度在提高。2005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突破9000億元,同比增長25%,再創歷史新高。同時,盈利繼續向中央企業集中。2005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6413億元,占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的七成以上。

  外資斂財不含糊

  此外,考慮國內資源價格低,外資企業所得稅比內資企業低,以及土地等各方面的綜合受益看,外資每年在華拿走約1萬億人民幣的利潤。

  數字為證:國企利潤如何“煉”成的?

  利潤和死亡的對壘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05年我國煤炭行業年利潤增長了74%,但在這一耀眼數字的背后隱藏的卻是觸目驚心的代價。2005年中國煤礦發生事故3341起,死亡5986人,死亡人數較前年略有下降。中國國有重點煤礦安全欠賬到底有多少?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表示,根據最新的調查和統計,這一數字高達689億。一邊是煤炭行業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一邊是煤炭行業的利潤大幅度增長,另一邊則是安全欠賬的巨額數字。這樣的對壘,讓我們哭笑不得。

  需求、價格“催”大的巨無霸

  不僅如此,受需求和價格拉動的影響,煤炭、石油、有色、化工等能源及原材料行業對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4%。而如果沒有石油和煤炭等行業的高利潤增長率國企的利潤情況又會如何?

  失樂現世:貧與富:斷裂式共居

  內需和農村成為“中國短板”

  最近,中國的內需與外貿增長出現了嚴重失衡。從內需看,年均增速為8.6%,遠遠低于GDP和投資的增長速度,消費貢獻率已由“九五”末期的73%下降到45%,而發達國家平均為80%。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市場存在巨大潛在需求,但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滯后,已不能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最窮10%人口收入占國民收入總額1.8%

  資料顯示,2003年中國的收入分配中,最貧困的10%的人口,所得的收入占國民收入總額的1.8%,而最富有的10%的人口,所得的收入占國民收入總額的將近30%。

  基尼系數0.46超越國際警戒線

  此外,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在不斷擴大。改革初期的1984年,基尼系數是0.26,2000年上升到0.42,達到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2004年則上升到0.46。

  民情透視:我們為什么不敢花錢?——來自新“三座大山”的精神壓迫

  社保:貧瘠的“空白地帶”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長期內不會改變,而且矛盾將更加突出。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很窄,不足以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介紹,包括4000多萬已經退休人員在內,我國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只有1.6億多,不及勞動人口的一半,覆蓋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和養老保險一樣,同我國13億的人口基數相比,參保人數分別為13341萬、10546萬、7810萬、5085萬的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工傷、生育保險等都還顯得“相對單薄”。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基本上處于“空白地帶”。

  泛市場化的醫改悲情

  “看病貴”是近年百姓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據第三次全國衛生調查數據統計,我國居民平均每次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從1998年到2003年分別上漲了57.5%和76.1%,都遠遠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

  我國財政目前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比例依然偏低。以2003年為例,我國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投入僅占17%,企業、社會單位負擔占27%,個人支付的高達56%。而在歐洲發達國家,政府負擔80%-90%衛生總費用。

  除了衛生資源總量投入不足,更大的一個問題是公平公正問題。目前,我國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衡,結構不合理,導致衛生資源供給不能滿足公眾的醫療需求。在我國,80%的衛生資源分布在城市,城市衛生資源的80%又分布在大醫院。

  教育經費:逆潮而“退”

  據有關資料,全國預算內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長期徘徊在2%至3%之間,2002年為3.32%,2003年為3.28%,減少了0.04個百分點。最近公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又顯示,2004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更是銳降到了2.8%,現已連續三年呈下滑之勢。不僅沒有實現“十五”計劃中規定的要使這個比重達到4%的目標,反而離這個目標更遠。就是這樣有限的投入,亦存在嚴重的城市傾向,導致鄉村教育難以為繼。

  與之恰恰相反的是,目前世界各國教育投資的增長快于經濟增長,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一般在6%左右,有的高達7%,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是4%,印度達到4.6%。

  高端論壇:發展模式出了問題?

  發展不等于只強調發展經濟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中心教授李玲:發展是硬道理,不等于只強調發展經濟。中國改革開放,不應該把市場調節手段失靈的改革繼續推向市場,比如醫療、基礎教育、基礎科學等,政府應該擔負起本該具有的職責。

  單純經濟手段難以解決利益分配不均問題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政府應該加大對于基礎教育、衛生等方面的投入,同時打破城鄉界限,擴大發達地區的規模,以及加快資源等方面的改革,整體改變中國的發展模式。

  目前一些單純的經濟手段已經難以解決改革所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問題。比如,政府給予低收入階層各種資助補貼,或者提高其最低收入標準,對于改變其生活面貌和消費能力未體現出最大的效應。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贏家通吃”的根由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改革是體制變革先于結構變革,現在是結構變革先于體制變革,因此導致結構定型,形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贏家通吃”的局面。

  推動三次分配,開發公益資源

  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當前,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不僅影響大眾有效需求的生成,制約經濟發展,還正在加劇社會的不和諧。為此,段應碧主張,解決貧富差距問題需要推動三次分配,開發出國民收入的1%成為公益資源。

  (綜合《21世紀經濟報道》、《上海證券報》、《北京現代商報》、《東方網》報道)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