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型”機構的“負效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4日 09:43 經濟參考報 | |||||||||
美國巴克奧爾德有一篇小說《醫院需要病人》很有意思。說有一個人到醫院去探望住院的朋友,醫院的人不由分說,便把他當作病人對待,按到輪椅上,推進病房,扒光他的衣裳,給他套上病號服。一會兒醫生來了,問他“你疼得厲害嗎?”他說:“我一點兒也不疼。”醫生說:“這意味著情況比預料得還要嚴重。這是最難對付的一種病人,因為他拒不承認自己有病。”然后醫生決定給他做個外科檢查性手術,“病人”說:“我可不想動手術。”醫生說:“沒人愿意動手術,但治病還是宜早不宜遲。”于是把他剃光胸毛,推進手術室。
正在萬分緊張之際,他大喊起來:“我還沒有加入醫療保險!”他說“我交不起麻醉費”,于是麻醉師關掉了麻醉儀器,他說“我也沒錢付手術費”,于是醫生放下了手術刀,他說“我連交住院費的錢也沒有”,于是護士們把他逐出了醫院的大門。 這個類似幽默的故事引人發笑和深思。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和每個組織都是經濟人,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是無可非議的,而要獲得自身利益的前提是為社會提供某種產品和服務。 但是,要注意的是,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并不都是直接提供正面的福利,因為某些原因的存在,社會還存在著種種無益甚至有害于社會福利的“壞事”,需要加以防范、限制和消除,這也同樣需要有人有機構來提供這方面的產品和服務。以此目的為自身宗旨的組織是屬于社會“保健型”的機構,它與一般的“效益型”的機構是不同的。 這樣的機構主要有:以消除人間疾病痛苦為己任的醫院,隨時準備出發救火的消防隊,為保護公民權利和社會正義而工作的司法機關,為防范和打擊社會犯罪而存在的公安機關,為保衛國家安全、防止戰爭而集結備戰的軍隊,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的管理機構,還包括每個工廠企業的產品售后維修部門,等等。 這些機構的數量從根本上來說是越少越好,有一則產品廣告說,“本企業的售后維修部門是最清閑的”,這被認為是做得最好的廣告,因為這意味著該企業的產品質量極佳,維修成為多余。但因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壞事”的出現有一定的概率,人吃五谷雜糧,哪能沒有疾病?所以還是要有一定數量的這類機構來做這些事。但它的規模有一定的上限,不能超過社會對它的需要的必要量。否則,它本身是無效的,是對社會福利的一種侵蝕。而且,這些機構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醫院不能先制造“病人”,然后給他們“治病”收取醫藥費,以增加它自己的收入。 然而今天,這樣一種“負效益”的事似乎在大行其道。報載某醫院下鄉搞所謂的“免費義診”,不到兩天就在200名就診者中“查”出了138名乙肝病人,絕大部分的“病人”按醫生的要求購買了他們的藥品“肝得治”。后來重檢才知僅29人有病。另有個醫院由醫生們合股集資購買了一些昂貴的醫療設備,然后對前來就醫的病人,不管是否有必要,都要讓他們花錢做一遍,甚至連鼻炎也要讓人做一回CT檢查。甚至更有令人發指的,有的地方的這些機構還利用公共權力來做這種荒唐的事。某地的交通警察故意不在街頭設置醒目的標記,以誘使司機“違章”,然后好來罰款收錢。還有個地方的一個派出所所長竟然拿暗娼做誘餌去“釣魚”,以抓住嫖客進行罰款“創收”。令人震驚的是,人們對此竟然已經不感到震驚了。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