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以房養老”離合肥有多遠?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11:34 安徽在線-安徽商報

  年輕時“掙錢買房”,到老來“以房換錢”——這種以“倒按揭”方式獲取養老資金的新辦法正在上海、南京等地小范圍試行,也引起不少本地市民的興趣。據悉,建設部已委托一家保險公司對“倒按揭”課題展開研究。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作為傳統養老模式的一種補充,“倒按揭”在將來會擁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但由于傳統觀念、相關配套措施等因素的影響,短期內很難在合肥實施。

  “倒按揭”悄然興起

  所謂“倒按揭”,就是“住房反向抵押”,它具體操作模式是:人們在年輕時按揭買房,到老了再把房產抵押,按月領錢用于養老,辭世后住房由金融或保險機構收回還貸。

  據安徽財經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徐旭初介紹,“倒按揭”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家銀行創立的。如今在國外已日趨興旺,主要有美國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兩種不同的操作模式,放貸對象都是62歲以上的老人,二者的區別在于:將房產反向抵押給銀行的老人在去世后,其“剩余價值”(

房價減去已支付的養老金總額),是全部由銀行占有還是歸還其繼承人。

  徐旭初分析說,美國模式其實是一種質押加保險的模式,相比之下,銀行在扣除本金、利息和其他相關費用后,將剩余財產返還繼承人的新加坡模式,風險更小。在這項新業務的推廣初期,采取新加坡模式,更有利于市場的培育,同時也更符合中國人給子女留點遺產的傳統。

  未來會有一定市場

  徐旭初說,目前國內的養老模式主要有三種:傳統的子女養老、靠退休金和其他收入自養,還有社會保障措施提供的社會養老。“倒按揭”作為這三種養老模式的一種補充,在未來會有一定的市場。

  徐旭初分析說,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最多可能要贍養雙方4個老人,壓力非常大,糾紛也時常產生。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養兒防老”的難度已越來越大。

  對于很多老人來說,房子可能是他們一生中最大的一筆財產,他們習慣于將財產留給子女。當這筆財產交給子女卻得不到他們的照顧時,那么老人的生活將面臨很大的風險。利用“倒按揭”從相關機構每月領取一定數額的生活費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這樣更加穩定,也會減輕子女的負擔。“尤其對于那些無子女的、子女不在身邊的或者與子女關系不佳的老人來說,‘倒按揭’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傳統觀念成最大障礙

  但另有人認為,國外“倒按揭”需求較大,因為國外的“丁克家庭”比較多,而且子女一般不負擔贍養老人的責任,而在中國,子女贍養老人則是應盡的責任。

  “如果有子女,老人將房子抵押給銀行獲取養老金,不僅自己在觀念的改變上會很困難,而且如果子女不支持的話,還會惡化雙方關系,這種冷冰冰的模式與中國的敬老傳統不相容,所以‘倒按揭’在國內很難推行。”在某媒體工作的張先生的話,代表了部分市民的觀點。

  光大銀行合肥分行私人業務部總經理凌江表示,如果銀行推行“倒按揭”業務,最大的難題就是傳統觀點的阻礙。他認為,目前在國內能接受“以房養老”的只能是極少部分家庭,因為許多老人會擔心,如果將住房抵押,子女很可能就不肯照顧他們了,所以他們可能不愿用放棄親情和關愛來換取現金。

  風險控制并非難題

  如果破除了社會倫理觀念的障礙,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倒按揭”會有多大的可操作性?無論是專家還是銀行人士均表示,這項業務在國外已經相當成熟了,國內銀行可以借鑒他們的做法,因此操作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凌江介紹說,“倒按揭”的評估標準如何設定,牽涉到房屋現有價值的評估、對未來房價走勢的判斷、房主希望放棄的房子產權份額,還有對老人壽命的估算,的確非常復雜,同時利率也不好確定,控制風險的難度較大,但如果借鑒國外銀行的做法,合理測算出風險程度,并據此嚴格控制貸款成數,風險還是能夠控制的。

  徐旭初也認為,國內銀行如果開展此項業務,只要操作合理,應該會給銀行帶來盈利。首先,房屋價值的評估,銀行和很多專業公司都可以做,而且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可用土地資源的稀缺,房子在未來貶值的可能性并不大。此外,由于人的壽命是呈正態分布的,可以依據人均壽命,采用概率學中的大數法則加以測算,降低預期損失率,以達到風險可控。

  盡管認為操作難度不大,但兩位受訪的人士均表示,“倒按揭”模式雖然初衷很好,但要在本地實行,還需相關配套措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跨越社會倫理觀念的門檻,因此在合肥兩三年內還很難進入實際執行層面。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