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建設新農村需要重構農村金融體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7日 22:00 新京報

  剛剛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央一號文件),是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這份文件對農村金融改革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措施。這些改革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一致的,即要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重構農村金融體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當前的農村金融存在五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在體制變革和金融創新的強有力推動下,我國金融的市場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就金融發展的地域結構看,城鄉金融發展很不協調且呈加劇之勢,農村金融被嚴重邊緣化,農村金融抑制現象嚴重,金融二元結構特征十分突出。

  主要表現在以下五方面:一是縣級金融機構大撤并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嚴重萎縮以致出現“空洞化”現象。除糧棉油等政策性收購業務放款由農發行承擔外,當前農村的金融供給實際上由農村信用社在唱“獨角戲”,形成了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的局面。

  二是銀行信貸資金投放不足,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國有商業銀行縣支行的貸款權被上收,其已演變成單純的存款機構,且吸收的存款大多通過上存流向城市。

郵政儲蓄機構在農村只存不貸,每年倒流城市的資金也有幾千億元。農村資金的“非農化”,使飽受資金短缺困擾的“三農”的資金供給缺口更大,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資金供求關系的失衡。農村信用社雖然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但因其資本充足比率低,不良資產比率高,管理水平上不去,對“三農”的支持也顯得力不從心。

  三是由于機構縮減,缺乏競爭,農村的金融服務功能弱化。農村的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種類單調,基本上只有傳統的存貸業務,中間業務和外匯業務種類很少,農民的金融福利水平很低,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成果。

  四是農村保險業嚴重落后于“三農”對風險控制的需求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周期長,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大,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實現農業產業化,確保農業的穩定和持續發展,迫切需要保險業“保駕護航”。但我國的農業保險經過20世紀90年代初期短暫的快速發展后,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目前全國僅有幾家成立不久的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方面的保費收入,尚不足全國財險保費收入的1%.五是資本市場的觸角沒有延伸到農村。

  必須重構農村金融體系

  農村金融邊緣化,農村金融對“三農”的支持乏力,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掣肘因素。而要改變農村金融邊緣化的現狀,必須重構農村金融體系,這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組織保證和金融制度保證。更寬泛和更宏觀的意義或許還在于,這種“重構”有助于改善和優化我國金融結構,提高我國金融的整體發展水平。

  重構農村金融體系,涉及農村金融機構的新建和對原有金融機構的整合及功能調整,涉及我國金融業的未來發展目標及金融結構,是對現有農村金融組織形式和組織制度的一種創新。重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應遵循“有利于促進金融機構的公平競爭、有利于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保證金融的安全穩健運行”三條原則。重構后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應該是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性金融機構和民營金融機構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有序競爭的多層次體系。

  注重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農業是弱質產業,自身高投入、低產出的特征決定了其具有高風險性。我國絕大多數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經濟、金融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好多農戶和鄉辦、村辦企業不具備獲得商業性貸款所必需的抵押品和擔保條件。這些情況說明,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主體的融資難問題,不能把城市的金融發展模式簡單移植到農村,不能主要依靠“嫌貧愛富”的商業銀行,而是必須把金融的市場調節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更要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應拓寬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支持其在農村的金融供給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將開發性金融推進到“縣域經濟”、“三農”和中小企業領域,使開發性金融更多地參與農村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化、農業資源開發項目的投資。

  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促進其健康發展

  農村是民間借貸發育的最肥沃的土壤。無論是農民還是農村中的企業,都離不開民間借貸。據有關專家抽樣調查測算,2003年全國民間融資規模已達8000億元左右。民間借貸雖屬非正規金融,但實際上具有正規金融所不具備的四個優勢:一是制度優勢。可以說,民間借貸是一種純粹的市場金融形式和市場金融交易制度。二是信息優勢。民間借貸中的當事人彼此比較了解,與融資相關的信息極易獲得且高度透明。三成本優勢。民間借貸過程中的信息搜尋成本和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也不需要對融資方“公關”而支付“尋租”成本,融資交易成本較之正規金融明顯要低。四是速度優勢。民間借貸的這些獨特優勢,使其與正規金融形成了強烈的互補效應,有力地促進了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的發展,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應采取措施切實改善民間借貸發展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使其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牢牢占有一席之地。

  發展多種類型的小型農村金融機構

  農村經濟主體對信用資金的需求大多具有規模小、時間急、頻率高的特點。而正規金融機構出于信貸交易成本和收益的考慮,很難滿足這類資金需求。因此,必須發展社區金融機構、小額貸款組織、小型金融擔保公司等多種類型的小型金融機構。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鼓勵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是農村金融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金融管理部門應盡快制定管理辦法,就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設立、運作、監管、市場退出等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促使這類金融機構的發展駛入快車道。

  □苑德軍(中國銀河

證券公司高級經濟學家、教授)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