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水鄉“漁家樂”走進央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6日 05:25 浙江日報 | |||||||||
時間,2005年10月25日;地點,黃浦江畔的上海農業展覽館。湖州、上海農業博覽會正在這里舉行。 “咚咚咚噠、咚咚噠……”當激揚粗獷、充滿現代節奏的打擊樂驟然響起時,全場媒體記者一起“尋聲而動”,朝著音響的方向迅速靠攏。然而,見多識廣的新聞記者怎么也不相信眼前的景象:這是什么樂器表演?
只見身著藍底白花對襟開衫的男女演員,居然在小木船上擊打,在水桶上擊打,在漁叉上擊打,在木盆上擊打……各種聲音和諧融合,時而激昂鏗鏘,時而婉約抒情,把江南水鄉漁民從事漁業生產的全過程用優美的節奏傳遞出來,洋溢出傳統而時尚的氣息。 很快,一個嶄新的名詞烙在了這些記者的心里:漁家樂。 參加“漁家樂”表演的演員,清一色是農民。他們來自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的千年古村荻港。 荻港村,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和孚荻港,地處杭嘉湖平原,以瀕臨和孚漾而得名。這里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美譽。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古人類活動,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 (一) 2005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中國魅力名鎮評選活動,與荻港村同屬南潯區的南潯古鎮被湖州市推薦參加評選活動。 為了拍攝南潯古鎮的專題宣傳片,中央電視臺攝制組一行走訪了南潯區的所有鄉村。當時,有關部門要求南潯區每一個鄉村都要拿出一個特色鮮明的民間文藝節目來,供中央電視臺選擇拍攝。 荻港村最有特點的民間文藝節目是什么?這在湖州地區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然非“漁家樂”莫屬。 “漁家樂”所表現的內容,包含了江南水鄉漁民生產和豐收的全過程:春天魚苗下種、中間施食養護、年終捕魚豐收。整個舞蹈充滿了歡樂的氣氛,表達出農民勞作的艱辛和豐收的喜悅。 于是,荻港村“漁家樂”表演隊的演員們立即從田間地角聚攏起來,冒著盛夏酷暑排練節目。那是一個持續高溫的夏天。村黨總支副書記章金才回憶說:“我看到每名演員的對襟開衫在一陣表演之后,全被汗水泡濕了。” 那天,中央電視臺的攝制組來到了荻港村。章金才陪同他們在村子中心的農民公園觀看“漁家樂”表演。與央視一位導演和3名攝像坐在一起,章金才居然沒有了炎熱的感覺,他說自己當時很緊張,擔心村里的節目夠不上選拔的標準。所以,盡管“漁家樂”表演隊的一班人滿頭大汗,章金才卻渾身發冷。突然,他聽到導演的叫好聲。章金才看見導演走向和孚鎮文化站站長陳月榮,連忙跟了過去。導演說:“漁家樂這臺戲的確富有江南水鄉特色,我們選定了。” 不久之后,荻港村“漁家樂”表演隊受到了中央電視臺的邀請:去北京,到中央電視臺表演廳錄制節目。 當“漁家樂”表演隊一身漁民打扮走進中央電視臺演播廳的時候,全場觀眾發出了熱烈的掌聲。57歲的女隊長孫央閔被眼前場景所吸引,東看西瞧差一點忘記了自己就是這個舞臺上的主角。直到主持人的開場白結束時,她才突然清醒過來。其實,表演隊的全體演員都在那一刻有過像孫央閔一樣的激動。畢竟,這是在中央電視臺演出節目。 在這場為時不到20分鐘的表演中,觀眾驚喜地發現那些富有新時代節奏的擊打聲全部源自荻港村農民的漁業工具,而不是專業的音響器材。演員們身上的服裝雖然只是簡單的蓑衣和斗笠,但通過藝術的處理,在變幻的燈光效果映襯下,顯得美輪美奐。 掌聲響起了,那是經久不息的掌聲。觀眾席上的一位嘉賓和“漁家樂”一樣引人注目,他就是著名音樂家喬羽。只見喬羽笑容滿面地欣賞著“漁家樂”表演。隨著演員舞姿的變換和“鼓點”的變化,喬羽一會兒不由自主地輕扭身軀,一會兒用手掌打著節拍,陶醉在“漁家樂”熱烈的氣氛中。 觀看了獲港村“漁家樂”表演,這位老藝術家激動地說:“我活到現在,還從未看到過用木船、水桶、漁叉這些漁具充當道具的演出。真是精彩,太棒了!”接著,喬羽站起身來,與“漁家樂“的演員們合影留念。 (二) 去年11月,中央電視臺在晚間節目中播放“漁家樂”。當夜,荻港村的街道上幾乎見不到人影。村民們都守在自家的電視機前,靜候著激動人心的那一刻。突然,荻港村沸騰了,村民或者走出家們燃放煙花爆竹,或者互通電話述說感受,有的人甚至搬出家里的水桶,使勁地敲打起來。有人開心地呼喊:“我們村的‘漁家樂’節目上中央電視臺嘍!”這一夜,荻港村比過年還熱鬧。 正如荻港村的歷史一樣,“漁家樂”這一民間表演,也有自己悠久的傳統。每當逢年過節,荻港人都會在村里欣賞從祖先那里流傳下來的“漁家樂”表演。不過,一段時期內,“漁家樂”節目因種種原因,在荻港村村民的眼里消失了,只有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還記得這種民間表演形式。今年60歲的章金才最后一次目睹“漁家樂”表演,還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那時候,他還是一個小伙子,甚至夢想過自己也成為表演者中的一員。章金才告訴我們,那時的“漁家樂”是一個在樂隊伴奏下,和著小調進行的舞蹈節目。通常有四五人參與表演,其中一人裝扮成漁夫,身挎道具船、手執船槳,即興做出各種劃船的動作。另外幾人則打扮成魚、蝦以及河蚌的模樣,與漁夫一起在“水”中共舞。 2000年春天,湖州市籌備舉行全市民間文藝匯演。和孚鎮的任務落在了鎮文化站站長陳月榮的肩上。陳月榮曾經在浙江農業大學參加過社會文化的學習,對音樂、舞蹈和攝影、繪畫都有不少心得。當時,他在文化站站長這個崗位上已經工作了14個年頭,對和孚鎮所轄各村的民間藝術了如指掌。但是,陳月榮沒有看過“漁家樂”表演,只是常從老人的嘴里聽說過它曾經擁有的風光。 陳月榮立即行動起來。他先是走訪了荻港村依然健在的老人們,從他們口中獲悉了一位可以幫助實現計劃的重要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楊雪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她曾經參與過“漁家樂”表演,而且具有相當的理論知識。但是,楊雪琴已經不在荻港村居住了,村民們也說不清楚她去了哪里。 陳月榮發動文化站的同事們分頭打聽,幾經周折,終于在湖州市的一幢居民樓里見到已經年逾七旬的楊雪琴。說明來意,楊雪琴的雙眸里流出了激動的熱淚。她已經40多年沒有聽人談起過“漁家樂”了,這里面浸透著自己青春的年華和美麗的憧憬。楊雪琴老人十分欣慰的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能夠聽到有人再談“漁家樂”,更有人準備將“漁家樂”重新搬上舞臺。 楊雪琴特地將曾經為自己當過琴師的弟弟楊培林請到家中,一連三天合作“演出”。楊雪琴還哼出了不少幾十年前的“漁家樂”曲調,楊培林則一首首將曲譜記錄下來。陳月榮一行滿載而歸。他們將曲譜送到湖州市群眾藝術館,請專業老師幫助挖掘加工。 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當新編“漁家樂”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時,節奏鮮明的打擊樂代替了從前的小調,使得“漁家樂”一復蘇,就展示出了時代的特性。而所有的打擊“樂器”,專業音樂器材商店買不到,專業樂團也找不出,盡是荻港村農民在日常勞作中少不了的農具。高音部,用的是盛魚食的木制器具,當地人稱作“千步”,還有裝螺螄的小木桶和魚叉;中音部,用的是挑水的大水桶和汲水的小木桶;低音部,用的是小木船和菱桶,還有劃船時墊腳助力的“萍起”……演出時需要布景,那也再簡單不過了,一張散開的漁網,上面點綴著魚、蝦、蚌等圖案,正好襯托出人歡魚躍的豐收景象。 這年國慶節,湖州市民間文藝匯演在市中心廣場拉開帷幕。陳月榮帶著荻港村“漁家樂”表演隊登臺亮相,在新世紀第一次將反映江南漁家生活的民間表演獻給了觀眾。湖州城里的市民看到了本地原汁原味的“漁家樂”,都感到十分親切和新鮮,他們將掌聲一次又一次獻給了“漁家樂”的表演者。 (三) 從此,荻港村每逢年節喜慶,群眾又能從村里舉辦的文藝演出中看到“漁家樂”表演了。人們在為自己豐厚的文化底蘊自豪的同時,更加激發了愛鄉愛土的意識。近年來,這個村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大家就在荻村這塊歷史、文化、經濟的沃土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添磚加瓦。 我們在和孚鎮和荻港村等地采訪的時候,詢問過一些群眾對“漁家樂”的看法。許多懷舊的中老年人告訴我們:漁家樂很土,土的就像跟幾十年前的一樣,所以感到很親切、很貼近,這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年輕人則認為:漁家樂很時尚,它的舞姿簡潔生動,它的節奏明快奔放,它的服飾亮麗現代,它的燈光華美迷人。顯然,這是人們普遍喜歡“漁家樂”的理由。 “漁家樂”成功的背后,凝聚著文化工作者和農民演員的集體智慧與辛勤汗水。我們聽說,從發掘文化遺產到今天的漁家樂演出,有關人員進行了多次精益求精的改良。 去年夏天,走進中央電視臺的荻港“漁家樂”表演隊,為了向全國億萬電視觀眾展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成果,集思廣議,在湖州市群眾藝術館老師的幫助下進一步突出了打擊樂的主要作用,使那些農具“樂器”發出的樂音更加簡約、粗獷;在使用燈光效果的基礎上,相應改變服飾,用身著的蓑衣和頭戴的斗笠代替對襟開衫。這些金黃色的蓑衣、斗笠經過藝術加工,既時尚飄逸,又不失傳統農業勞動的生活內涵,可親可信。觀眾在欣賞演出的同時,可以充分體味到當代農村的新氣象,看到新時代農民身上的勃勃生機。 “ 漁家樂”表演隊載譽歸來,全國各地的賀信也紛紛飄來。許多地方盛邀“漁家樂”前去表演。如今,表演隊的演員們已在和孚鎮和荻港村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明星”,人們爭著加入表演隊,希望將自己的活力展示。目前,荻港村正在竭力打造自己富有地域特色的漁業文化,江南水鄉民俗游覽區的雛形已經形成。我們看到農民們正在一塊荒地上建造徐緣漁莊。章金才介紹說,這將是展現荻港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又一個窗口。徐緣漁莊預計今年5月建成使用。到那時,人們可以在這里定期觀賞剛剛從桑基漁塘走出來的荻港村農民,帶著滿身的泥土芬香演出“漁家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