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慧
2月22日,“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衛生部部長高強、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秘書長Donald J. Johnston等重量級人物的到場無疑加重了論壇的分量,“企業要不要有社會責任?”這似乎是不用回答的問題,與會若干國內外專家及企業老總一致呼吁要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說,“商務部目前已經在六類資源型產品出口配額招標的時候引入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審查程序,如果一家企業沒有為職工按時足額交納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各項社會保險,沒有達到國家的環保標準,存在明顯的違法違規行為,這家企業就不具備投資的資格。”
“世界工廠”面臨眾多環境能源職工權益等問題
企業社會責任,對其比較通俗的一個理解是:企業對社會合乎道德的行為,其要求企業或組織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近年來,雖然“社會責任”開始在中國慢慢興起,但對不少企業來說它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很多企業都是以賺取最大利潤為己任,一切以“利”字當頭。至于對環境、社會該負如何的責任對企業來說更如東方夜談。如此背景之下,社會、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2003年4月30日,國家環保總局發表公告指出,河南蓮花味精集團作為國家大型一類企業,采用欺騙手段,將大量嚴重超標的廢水通過暗道排入淮河最大支流沙潁河。
2004年初,四川川化股份有限公司所屬第二化肥廠和仁壽縣東方紅紙業有限公司,長時間偷排幾千噸嚴重工業污染水,造成60萬公斤魚類被毒死,百萬人斷水,經濟損失達3億元,沿江群眾不得不擰緊家中的水龍頭,舉家提著小桶去尋找水源。
除了環境不斷惡化,企業員工健康問題也嚴重威脅著中國人。“目前,我國的職業危害的人數,職業病的發病人數和因職業病而死亡的人數都居世界的前列。”衛生部部長高強在會上發出如此警告。
根據高部長提供的數據,2003年全國報告新發的各類職業病有10647例,其中塵肺病占80%,急性慢性的中毒占20%。而對99萬農民工進行的健康體檢,發現患有明顯職業病有3700人,體檢結果表現異常的職工占3.47%。“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有約1600萬家企業存在著有毒有害作業場所,受不同程度職業病危害的職工總數約2億人。這些狀況表明我國的職業危害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
顯然,總人口占全人類1/5、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變成“世界工廠”的中國,面臨著眾多環境、能源,職工權益等問題,而這樣的狀態下,企業社會責任開始顯得很重要。
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已成全球企業發展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經濟增長、產業升級,交流加深,文化融合,使得企業傳統的價值觀和責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更加關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勞動者權益和商業倫理,更多地承擔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責任,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發展的趨勢”,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指出,盡管十年前,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而現在這個概念在企業已經比較熟悉。
的確,各國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進行資源配置生產經營,全球范圍內的企業合作不斷走向細致深入,一個巨大的價值鏈條正在形成。所以,企業社會責任現在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是一種“誘惑”,企業一旦跨越了這個“門檻”,就等于拿到了邁向世界的一張“門票”,與此同時,企業又很“困惑”,因為對很大一部分企業來說,考慮社會責任對其來說加重了負擔。
“盡管考慮社會責任對企業來說或許會成為分擔,但企業要在全球發展就必須面對不同的資源、環境和責任。”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認為,在開放的國際市場上,企業本身不再僅僅是法人,不只是立足于股東們的工具,還要站在公民的立場,企業依法享受權利,同時也要遵循社會道德的要求。所有追求也不僅是單一的資產而包括謀求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發展戰略的社會責任。“關注全球范圍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勞動權益和商業倫理是所有跨國公司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而承擔全球性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公平化的要求。”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社會責任就該成為其必須考慮的問題”,宏宇集團副總裁梁上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企業社會責任包括了很多的內涵,企業能不能生產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能不能遵紀守法,能不能給企業職工一個好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生涯等都在這個范疇里。“比如我們做一個房地產項目就是要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而不是簡單拿著圖紙就開始賣了,不能讓它建造一兩年后就變成建筑垃圾。”
加強企業社會責任須立足中國國情
“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必須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廖曉淇強調,增強企業社會責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考慮經濟發展的階段這個基本的現實,要妥善處理好三個關系:積極推動和分步實施的關系,政府導向、中介服務和企業經營的關系,企業社會責任與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關系。
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李東生持相同觀點,他指出,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首先要符合當時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政府和企業應該立即行動起來。”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指出,政府應該開始抓住一個最關鍵的環節,讓社會、人民、政府官員,讓方方面面的業界人士都來統一思想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企業責任建設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