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資源價格偏低加壓人民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09:06 揚子晚報 | |||||||||
央行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資源價格水平長期偏低,這不僅導致了資源浪費和粗放型經濟增長,而且還導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擴大了貿易順差,從而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海關總署統計顯示,2005年,全國實現貿易順差1018.8億美元,為2004年的3倍多。
社科院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史丹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的資源價格主要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資源價格與市場供求關系脫節,二是資源性產品之間比價關系不盡合理。 史丹指出,我國的資源價格采取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所謂的政府指導價,其實就是政府對資源直接說了算。這種定價方式,無法真實地反映出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致使國內資源價格一直偏低。 央行在報告中指出,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煤、焦炭、天然氣、水、電的價格均相對較低。原油和的價格雖然根據國際市場油價變動情況進行調整,但調整時間滯后,調整幅度也低于國際原油和成品油的漲幅。國內的資源價格被人為壓低,使得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顯得很"低",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貿易順差擴大,最終帶來國際收支失衡和上升的壓力。 “較低的國內資源價格既加劇了資源供求緊張的矛盾,也不利于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建設資源。”史丹向記者表示。史丹建議,未來應從兩方面提高資源價格:一是提高終端資源產品的價格,二是提高資源價格。 “終端資源產品價格與資源價格之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比價。如果只提高資源終端產品的價格,而不提高資源價格,將有可能進一步加劇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史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