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有差別的區域調控與國家援助政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09:01 中國經濟時報 | |||||||||
在“十一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有必要按照區域問題的性質和嚴重性劃分關鍵問題區,如發展落后的貧困地區、結構單一的資源型地區、處于衰退中的老工業基地、財政包袱沉重的糧食主產區、各種矛盾交融的邊境地區等,以此作為國家援助和政策支持的地域單元。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國家區域援助政策體系。 ■魏后凱
中國國土遼闊,各地區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除了統籌安排各區域的總體戰略布局外,還應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各地區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劃分經濟類型區,實行針對性強的差別化區域政策,分類指導和調控各地區發展,避免宏觀調控中的“一刀切”現象。無論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還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都應該貫徹這種“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思想。 1、科學確定主體功能區,明確各區域功能定位 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提出的“十一五”規劃思路中,首先提出了優化整合區、重點開發區、生態脆弱區、自然保護區4類功能區的構想。中央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進一步明確指出:“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顯然,這4種類型的主體功能區的提出,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及協調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科學確定這4類主體功能區。很明顯,如果以省或者地級市作為主體功能區劃分的依據,那將顯得過于粗糙,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在一個省或者地級市的范圍內,都可能存在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等不同類型的功能區。如果以鄉鎮作為劃區的依據,雖然能較好地反映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有利于政策的實施,但操作難度和工作量很大,而且有可能缺乏數據的支持。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測算問題。由于所涉及的變量和因素較多,要科學測算各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也并非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事實上,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在市縣層次較具操作性。從國家層面來看,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可按如下思路來展開: (1)優化開發區。主要是那些經濟開發密度較大,資源環境壓力日益突出的區域。具體包括三類地區:一是以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為代表的沿海經濟核心區,如廣州、深圳、東莞、上海、北京、天津等沿海城市地區;二是中西部及東北開發密度較大的超大城市中心區,如西安、成都、武漢、哈爾濱等內陸超大城市中心區;三是亟待產業轉型的資源型城市,如阜新、大慶等結構單一、缺乏接續產業的資源型城市。對這類地區來說,重點是優化開發和再開發。其中,前兩類地區重點是提高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質量,提升經濟發展層次和綜合競爭能力,優化和改善空間結構,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防止經濟過度集聚,避免出現″膨脹病″,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后一類地區重點是發展接續產業,實現以產業振興為核心的經濟轉型。 (2)重點開發區。主要是那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較大,經濟開發密度不高,目前已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區域。具體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中西部及東北的中心城市及交通干道沿線地區,如長株潭-岳陽地區、馬蕪銅-合肥地區、昌九景地區、中原城市群、南北欽防地區、成渝地區、關中地區、長吉地區、哈大齊地區等;二是中西部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的資源富集地區,如攀西-六盤水地區、格爾木地區、包頭-鄂爾多斯-榆林地區等;三是東部沿海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如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福建沿海地區等。對這類地區來說,今后重點是要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實行優先重點開發,引導人口、要素和產業合理集聚,形成新的產業和城鎮密集帶。 (3)限制開發區。主要是指那些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的區域。具體又可分為三種不同情況:一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如西北河西走廊、阿拉善等荒漠化地區,西南石漠化地區等;二是各類自然保護區的周邊地區;三是其他限制開發的地區,如水源保護地、泄洪區等。對于這類地區,應按照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加強生態環境整治,鼓勵生態性移民,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禁止開發區。主要是指那些依法設立的資源、濕地、動物、文物、地質等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如湖北神龍架、四川臥龍、江西鄱陽湖、青海青海湖等。對于這些依法設立的各種自然保護區,要實行強制性保護,有的還要實行搶救性保護,嚴禁從事不符合其發展方向的各類開發活動。 2、進一步完善國家區域援助政策體系 顯然,主體功能區的作用主要是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問題,可作為國家區域調控的地域單元。但是,要從根本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還必須明確劃分關鍵問題區,以此作為國家援助的地域單元。目前,中國的區域援助政策主要是沿著兩條路線展開的:一是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等問題區域給予援助;另一是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采取“普惠制”的辦法。實踐證明,這種“普惠制”的辦法沒有體現分類指導的思想,其實施效果較差,而且容易引起不公平問題。因為并非西部所有地區都屬于貧困落后地區,整個東北地區也并非都是老工業基地。相反,中西部某些老工業基地如洛陽、株洲、重慶等,盡管其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確實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卻不能享受國家的援助政策。 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今后中央的區域援助政策應著重針對關鍵問題區域展開。確定是否給予國家援助的標準,一是必須屬于問題區域,而且問題的性質比較嚴重;二是這些問題本區域自身無法解決,確實需要國家給予援助。為此,在“十一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有必要按照區域問題的性質和嚴重性劃分關鍵問題區,如發展落后的貧困地區、結構單一的資源型地區、處于衰退中的老工業基地、財政包袱沉重的糧食主產區、各種矛盾交融的邊境地區等,以此作為國家援助和政策支持的地域單元。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國家區域援助政策體系。至于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并非是一種單獨類型的問題區域,它可以歸并到其他關鍵類型區之中。對于這類地區,在確定關鍵問題區域時,應該按照同等優先或適當降低標準的原則,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照顧。 (1)貧困地區。截止到2004年底,中國還有2610萬尚未解決溫飽的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初步解決溫飽但還不穩定的農村低收入人口有4977萬人。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582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4%,勞動力文盲率高達14%。為此,在“十一五”期間,必須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的力度。一是增加扶貧資金投入,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幫助還未解決溫飽的農村貧困人口盡快解決溫飽;二是提高貧困線的標準,使扶貧政策能最大限度地涵蓋沒有穩定解決溫飽的低收入人口,幫助他們克服脆弱性,鞏固溫飽成果,提高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三是堅特扶貧到村到戶,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易地搬遷、勞務輸出、社會救助等多種扶貧方式,分期分批地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問題;四是實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采取多種措施鼓勵貧困家庭少生、優生、快富;五是加強對貧困人口的技術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創業和外出務工的能力。 (2)資源型地區。目前,中國有一大批資源型城市已開始進入老年期,有相當一部分資源型城市進入了中年期,各種結構矛盾日益凸現。特別是有些結構單一的資源型城市,如遼寧阜新、黑龍江雞西等,隨著資源的逐步枯竭以及接續產業的缺乏,當前正面臨著很大的產業轉型壓力,迫切需要中央政府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支持。為此,在“十一五”期間,國家要幫助結構單一的資源型城市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積極培育接續產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加工增值程度。同時,要建立和完善衰退產業的退出機制,并加大國家財政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此外,要加強對礦山沉陷地的治理和生態恢復等。 (3)老工業基地。目前,國家有關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各項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展開,并日益發揮作用。現在的主要問題是,除東北地區外,中西部地區也擁有一批問題突出的老工業基地,如洛陽、株洲、重慶等。建國以來,這些老工業基地對推進國家工業化做出了較大貢獻和犧牲,但由于體制和機制不活,各項投入不足,近年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急切需要國家給予支持。如株洲市國有大中型企業的50%以上存在“辦社會”現象,近年來累計下崗職工達12萬余人。據估算,目前株洲市僅養老保險資金每年缺口就在3億元以上。為此,在“十一五”期間,很有必要在進一步完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基礎上,逐步將政策的適應范圍擴大到中西部地區,以便實行全國統一的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 (4)糧食主產區。重點是中部和東北地區的糧食主產區。這些地區“三農”問題突出,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地方財政包袱較重。目前,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46.2%都集中在糧食主產區。在“十一五”期間,國家應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援助力度。一是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電網改造、水源工程體系、縣鄉公路、農業科技推廣和培訓、良種培育、病蟲害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等的投入力度,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對糧食主產區給予更大的財政扶持,幫助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減輕地方財政的負擔。如加大對種糧大省、種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核銷糧食主產區糧食掛賬;增加糧食風險基金;適當調減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的地方配套比例;進一步提高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的標準。三是完善主產區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其建設各種類型的糧食批發市場,加快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加工轉化,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 (5)邊境地區。中國陸地邊境線長達2.2萬多公里,共有陸地邊境縣134個(不包括新疆建設兵團56個邊境團場)。在這些陸地邊境縣中,山區、丘陵縣占78.4%。這些地區大多是少數民族和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也是各種矛盾相互交融的地區。加快邊境地區的發展,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維護邊境安定和民族團結的需要。為此,在“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加大沿邊開放的力度,繼續完善“興邊富民”計劃,充分利用邊境口岸區位以及周邊國家的資源和市場優勢,建立一批資源加工型基地,促進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條件較好的邊境口岸地區,應積極開展邊境自由貿易區的試點工作。此外,國家還應增加財政的投入,加強沿邊公路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溝通各邊境口岸和邊境縣之間的聯系。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