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官的“十一五”:建設新農村是最好的題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09:01 中國經濟時報 | |||||||||
記者王小妝 見習記者蘭顯波重慶報道緊鄰重慶市長壽區的墊江縣,雖隔長江不遠,但按縣委書記雷政富的說法是處在庫區而不是庫區,“十一五”期間,將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農民致富。而電灌站的維修是農村普遍的問題。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要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水利設施是農業的命脈。 雷政富告訴記者,“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建了很大一批電灌站,但由于部
墊江縣屬于三峽生態經濟區,“我們處于庫區而不是庫區,本身沒有多少題材,老、少、邊、窮都不占,也不是中心城市。我們沒有條件,惟一的機遇就是把國家產業政策吃透,按國家的要求來做項目。”雷政富說,“黨和國家重視新農村的建設,會出臺一些如投資政策、鼓勵政策,給些項目和資金。我們是直轄市下面的一個農業縣,既要發展農業,還要發展工業。“十一五”期間,墊江擬由農業大縣轉向建設經濟強縣,轉到既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視產業發展的階段,實行并重,立足于建設渝東地區強縣,這是我們的目標。” 雷政富認為,建設新農村,首先要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通過穩定面積,保護耕地,推廣良種等措施來實行。其次著力建設三個基地——重慶市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優質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農村勞動力和勞務輸出基地。三個基地的建設,就能直接長效增加農民的收入。勞務輸出是墊江農民收入的“大塊頭”。常年勞務輸出量有20萬人,勞務收入達10多個億,進入銀行存款就有5個億。為此,近幾年墊江建了兩個國家級職業高中,目的是提高勞動力的競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