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集體觸雷是偶然更是必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07:45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 |||||||||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向來,在中國消費者眼中洋品牌是帶著光環的——跨國企業背景、超人氣明星代言、美輪美奐的廣告片、看似科學的效果承諾、讓人艷羨的生活場景、過目不忘的精美畫面,洋品牌像一個個具自有生活方式的傳教士,以自己的標準宣揚行業的標準,不斷暗示消費者——想進入社會的主流消費?選我吧!
當然,這個傳教的過程,離不開營銷界和傳媒的積極參與。據筆者所知,有一批專門從事跨國品牌經營研究的“營銷教師爺”,開口便是“品牌文化”,閉口就是“品牌忠誠度”,在這些營銷專家們看來,“不是品牌,就沒有發言權”。于是,傳媒也跟著起哄,一會兒“向寶潔學營銷”,一會兒“研究高露潔”,好像惟有跟洋品牌沾上邊,才能顯示自己正確的輿論導向,影響到有影響力的人。 終于,洋品牌集體觸雷了。 回顧一下,近幾年的“當眾砸奔馳”、“質疑可口可樂”、“三菱召回事件”等等,不難發現,貌似偶然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種必然——社會信息日益透明化、消費者心態日趨理性、洋品牌心態浮躁缺乏危機管理意識。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句話到了網絡時代,一個壞消息可以瞬間傳遍全球各個角落。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可選擇商品的不斷豐富,消費者慢慢懂得,品牌是一場游戲,背后的真正主角是產品,產品出了問題,游戲便不能再玩下去了。 但是長期以來,一些地方,一些部門針對洋品牌,卻一路開綠燈,甚至一些洋品牌的產品生產、質量控制、市場銷售幾乎到了依靠企業自律的地步。可以說,這些違規的“問題洋品牌”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進入老百姓的消費視野,與一些主管部門對于洋品牌的監管已經習慣于“網開一面”、“一好百好”的僥幸心理不無關系。 另外,洋品牌心態浮躁、危機管理意識缺乏,也是促使其東窗事發的長期隱患。 所謂前車之鑒,是希望我們國內的企業看到這些洋品牌失血的同時,也應該感覺有些痛。正如某業內資深人士所談到的,“在我們謀取企業發展,致力企業危機管理工作之前,是不是該及時,并經常性對企業的危機隱患開展檢測工作。比如我們產品的質量還存在哪些缺陷,我們的廣告宣傳是不是經得起較真;哪些隱患是必須馬上排查,哪些是可以暫緩,哪些必須經常性跟蹤檢測,哪些是必須作好應對措施的。” 只有多一份對消費者的尊重,多一份危機管理意識,我們的企業才能多一份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