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解釋金融機構“存差”逐年擴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2日 03:34 中國青年報 | |||||||||
本報北京2月21日電(記者郭永剛)“應正確認識金融機構的存差。”央行貨幣政策有關人士今天說,存差并不等于銀行資金閑置,存差與金融機構流動性之間也不存在必然聯系,通過多發放貸款和引導居民增加消費的方式并不會減少存差。 簡單地說,存差就是指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大于各項貸款。央行今天發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1995年,我國金融機構開始出現存差,并且逐步擴
有人認為,存差是儲蓄增長相對過快、信貸增長相對過緩的表現;也有人提出,存差是資金閑置和使用效率降低的反映;一些地方甚至還將存差相互比較,將其視為衡量金融對地區經濟支持力度的標志。 “但事實上,這些認識并未準確、全面地揭示存差產生的真實原因。”央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有關人士說,一國包括存款和現金在內的所有貨幣,都是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通過貸款、購買債券等方式創造出來并被企業、個人所持有的。從銀行體系來看,是先有貸款等資產、后有存款等負債,而不是相反。發放貸款的過程也就是創造存款的過程。 1995年之前,我國金融機構一直呈現“貸差”(貸款大于存款),主要是因為銀行體系資產結構單一。當時銀行體系基本只有貸款這一種資金運用方式,貸款創造出的貨幣主要由存款與現金發行構成,因此出現“貸差”。流通中現金越多,貸差就會越大。 1995年以后存差不斷擴大,主要因為銀行持有非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總量不斷增長,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剝離與核銷力度加大,金融體系外匯資產增長較快,現金需求增長趨緩。 分析人士說,存差的擴大是銀行體系資產多元化的必然反映,符合我國金融發展和市場化的總體進程,并不是資金閑置、使用效率降低和金融對經濟支持力度削弱的表現。 該人士指出,隨著我國轉入二級銀行體制,市場化程度不斷深化,“存差”概念已失去其存在和作用的條件,因此不宜過分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