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很可能導致我國出現第三次失業高峰,這一來自專家的提醒無疑給壓力本來就很大的就業市場又增添不少緊迫感。同時也反映出傳統產業的現狀對于突破就業瓶頸的作用已相當有限,培育和擴展新經濟增長點,有效增加就業渠道,已迫在眉睫。
所謂傳統產業,這里主要指從事生產和銷售有形商品的行業,而產能過剩則是企業已有的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市場有效需求,造成產品滯銷積壓,企業效益隨之明顯下降。我國
上世紀末期曾經出現過兩次下崗失業高峰,特別是1996年發生的第二次失業高峰,基本都是由此而來。據說當前經濟運行所呈現出來的特點與1996年前后的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前幾年經濟急速擴張,使整個社會生產能力遠超過市場消費需求,商品大量過剩不可避免。
就業市場與企業生存狀態密不可分,不能設想在壓縮企業規模的情況下,就業狀況會有所改善。實際上,面對“減員增效”的巨大壓力,企業只有削減人手,才能切實降低成本開支。如此,大批下崗人員將重新返回就業市場,與新增就業人口爭奪機會,從而加劇整個社會的就業矛盾。
此外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中,傳統產業應變能力一般比較差,吸納就業人口的作用已大不如前,而且對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來說,傳統行業無論在經濟效益、工作環境以及個人發展前途等方面的吸引力顯然比不過那些正在興起的市場服務行業。
當然,新興與傳統只是相對而言。在不少發達國家或地區,各種各樣的市場服務業早已經遍及各個領域,成為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彈丸之地的香港,基本已經沒有什么像樣的產品制造業,之所以依然在全球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靠的主要就是航運、轉口貿易、金融服務以及旅游業,這些“無煙工業”不僅每年給香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吸納和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成為香港人就業的主要選擇。
為此,要在今后或更長遠一段時期有效緩解我國就業市場供大于求局面,單靠傳統產業顯然是不夠的,刺激新興行業的擴張,以開辟更加廣泛的就業渠道,才是從根本上突破就業瓶頸的一條必由之路。近年我國一些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地新興服務業迅速崛起,成為多數年輕人就業的首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興行業吸納勞動力資源的巨大潛力。只不過與國外相比,我國新興服務行業在規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一些企業運作的不規范,往往讓求職者望而卻步,使新興服務行業在就業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
發展新興行業并非都要靠政府來投資,其實只要政策到位,市場環境適宜,相信肯于和愿意自主創業的會大有人在。問題是目前我國不少服務行業的“門檻”太高,民營資本不容易進入,比如金融、電訊等行業仍然是“國有股”占絕對優勢地位,此種狀況是不利于服務行業市場競爭以及走向成熟的。要真正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讓新興行業形成氣候,恐怕還是要進一步擴大不少行業的開放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