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邃
由知名學者馮紹雷教授和相藍欣教授擔當主編的論述轉型中的俄羅斯的叢書,于2005年4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叢書包括5卷:《轉型理論與俄羅斯政治改革》、《俄羅斯經濟轉型》、《轉型中的俄羅斯社會與文化》、《轉型中的俄羅斯對外戰略》和《俄羅斯與大國及周邊關系》,共280多萬字之巨。這是一套富有理論性和前瞻性,體系完整且資料翔實
的豐厚佳作。叢書涉及的主要問題,誠如該書《總序》中指出的那樣,是要回答蘇聯解體十四年來“俄羅斯以及前蘇聯各國以制度變遷為核心的社會轉型,具有怎樣的起因與動力,將如何起步,并遵守何種途徑,還有對迄今為止的轉型過程及其結果作出何種評價,以及給予怎樣的前瞻性估計”。
《轉型理論與俄羅斯政治改革》作為叢書的核心部分,寫作難度最大,因而對于讀者也就更具吸引力。該書無論是關于轉型理論的研究,或是對俄羅斯政治改革的分析,都能以其風格之新與剖析之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轉型理論部分,該書立足于俄羅斯卻又超越俄羅斯,把發生在俄羅斯的轉型與世界范圍內的“大轉型”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讀者能在更深層次上領會俄羅斯轉型的時代背景。作者指出,這個“大轉型”始于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的南歐,隨即波及拉美,接下來是東亞,最后是蘇聯東歐;“大轉型”的基本目標是民主化和市場化。對此,作者運用豐富的歷史知識與深厚的理論功底,明確指出,先后發生在拉美、東亞和蘇東地區的制度變遷與社會轉型,固然有著某種內在聯系的客觀同一歷史過程,同時又是多樣的;轉型的實質不僅在于普遍性,還各具獨特性。
與轉型多樣性相關的另一研究熱點,是轉型范式問題。該書指出,國際上對轉型范式的認識發生了根本轉換,某種程度上甚至可說是革命性變化。針對曾經盛極一時的“華盛頓共識”,作者指出:“簡單地預言非歐美文明背景或者準歐美文明背景的國家(尤其是大國)經過制度變遷能夠在一個短時期內迅速成長為歐美型市場經濟與民主國家的這一判斷是缺乏根據的”;并進一步指出,轉型問題的關鍵是要“更多地關注模式選擇與本土環境的互動和相互適應”。至于俄羅斯轉型的去向,作者又從歷史中得到啟迪,認為法國大革命中拿破侖的“回歸保守”的歷史邏輯比較符合俄羅斯的變遷路徑,即“激進—穩健—保守”。
類似理論上的分析與判斷,顯示了作者把汲取諸多轉型理論家、實踐家綜合研究的思想成果,與作者自己多年對轉型理論、對俄羅斯社會轉型實踐的研究心得,巧妙地加以結合的功力。
政治改革部分,該書涵蓋了民主、政黨、選舉、法制和行政等諸多方面,還涉及對政治領導人物和政治文化的分析研究。書中汲取了這一領域國內外學者的有益見地,運用了大量翔實的西文資料,致使一些結論更具有客觀性和啟發性。例如:
關于俄羅斯政治體制,作者認為既不宜籠統地稱作“民主體制”,也不能簡單地框架成“權威體制”、“寡頭體制”,而是采用了“帶有委任式民主特點的混合體制”提法。這個表述不僅新穎,而且切實。
關于俄羅斯政黨制度,作者提示了轉型的基本脈絡:其建立由混亂步入規范,其活動由無序變成有序,其作用由微弱轉為上升。還指出,俄羅斯政黨制度是“無執政黨”的多黨制,政黨在國家生活中被邊緣化。
關于俄羅斯聯邦制度,作者指出,通過聯邦條約與聯邦憲法,地方同中央政府的談判能力愈來愈強,事實上形成了一種“協商性聯邦”。這一結論對于研究與理解俄羅斯內政和外交中地方勢力的影響力,以及普京總統推進改革為何要加強中央權力,是有助益的。
關于俄羅斯選舉制度,該書從多次議會和總統選舉中,揭示了若干規律:首先,每次選舉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又都是在制度框架內進行的,屬于“有組織的不確定性”;其次,無論是議會選舉還是總統選舉,體現了整個社會實際上分化為“改革派”和“反對派”;第三,選民行為高度“規范化”,不是媒體和政客可以隨便灌輸觀點的;第四,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緒在選舉中的影響力上升。這些結論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有助于澄清種種紛亂的選舉現象。
關于俄羅斯法制改革,該書認為法制大廈業已成型,特別是司法改革長期存在的兩大“瓶頸”:政治支持不足和資金匱乏,隨著普京新一輪司法改革已得到切實解決。
至于該書中的政治人物和政治文化部分,也頗具特色,有助于讀者認識俄羅斯領導人、俄羅斯民族及其性格對于內政外交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