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透視:元宵節為何不敵情人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11:46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在全球化價值趨同的背景下,傳統節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壘。要防止把傳統節日變成被掏掉內核的“空殼”。 春節促銷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今年圍繞著只隔一天的傳統“元宵節”和舶來品“情人節”的促銷戰火再度燃起。土節與洋節狹路相逢,讓本可以制造兩個噱頭的商家在炒作上不得不趨向于百姓更熱衷的洋節。
中國傳統節日沉淀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可是由于挖掘不夠和載體單一,其正在傳承中“疲軟”并逐漸消失。而洋節因沒有固定模式且經“本土化”改造后,具有了豐富多彩的形式,滿足了人們放松和釋放情緒的心理需求。 土節的“干癟”必然遭遇洋節“豐盈”的沖擊。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一份調查顯示,53.6%的年輕人是為了快樂才喜歡“洋節”的,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消費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松自在,中國傳統節日過得累”。 實際上,在我國傳統風俗中,“正月十五鬧元宵”,鬧騰得越厲害,就顯示日子越紅火。一個“鬧”字,將春節的歡樂氣氛推向了第二個高潮,只有元宵節的燈火繁花散盡之后,才算過了一個圓滿的年。 洋節的“入侵”實際上并不是孤立的現象,一方面有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革命式態度加上西方文明的沖擊,讓傳到我們手中的文化支離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借用一直致力于搶救民間文化的著名作家馮驥才的話說,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文脈已斷,這才是最可怕的,是導致傳統節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馮驥才認為,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價值是節日里最主要的核心。一些傳統節日之所以中斷乃至消亡,實際上是它的精神內涵被人們忘記了,它的精神載體不復存在了。 當然,我們不應將洋節看成是洪水猛獸,類似母親節這樣的外來節日,可以彌補我國傳統節日的不足。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洋節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與交流的體現,需要尊重其代表的文化,但同時也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只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的人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在全球化價值趨同的背景下,傳統節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壘。維護傳統節日,并不是要以一種簡單的排他主義拒洋節于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業化炒作,把傳統節日變成被掏掉內核(民族文化)的“空殼”。(瑞豐) 。ń鹆辏幹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