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柏晶偉
記者近日隨中國社會科學院欠發達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來到古城西安,對陜西省奶牛養殖業發展現狀進行調研,調研重點地區是緊鄰西安的戶縣。一葉可以知秋,通過調研,記者發現陜西省正在加快綠色奶源基地建設,以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
陜西要做大奶業文章
去年10月4日,陜西省省長陳德銘上報《關于陜西奶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10月10日,溫家寶總理作出批示:“大力發展奶業,是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改善城鄉農民食物結構,提高群眾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對陜西發展奶業的做法給予肯定。
據有關資料,截至目前,陜西省奶制品產量在全國居于第六位,前五位依次為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2004年,陜西省奶類總產量125.5萬噸,但這一數字依然滿足不了奶業發展需求。據統計,2004年全省奶牛存欄僅為39.5萬頭,導致鮮奶源供應十分緊張。去年發生的還原奶風波被媒體曝光后,加劇了原料奶的供求矛盾。這樣,陜西省奶牛養殖業顯得滯后了。
鑒于此種現狀,陜西省作出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業的決定。
戶縣建設綠色奶源基地
據戶縣縣委書記王炳南介紹,戶縣歷史上畜牧業以養殖豬、肉牛為主。2000年以后,隨著奶牛養殖在全國范圍內的興起,戶縣確定了萬頭奶牛扶貧計劃。決定用3—5年的時間,使全縣奶牛存欄達到2.5—3萬頭。但剛開始,政府的決定并沒有呼喚出農民的養殖熱情。
王炳南回憶說,事實證明當初的一些設計有些失誤,一家一戶散養的方式使得養殖戶購牛、飼養、售賣等成本過高,加之政府扶持力度小,農民還貸能力差,又找不到合適的牛源,萬頭奶牛計劃推進很慢。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戶縣很快轉變了發展思路:以發展奶牛小區為主,培養綠色奶源基地龍頭企業。形勢出現了好轉。現在全縣以廠房式集中飼養、自動化擠奶、集中收購為特征的奶牛小區已有10多個,規模化綠色奶源基地正在戶縣形成。
奶牛養殖的社會效益顯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欠發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鋼明分析認為,奶牛養殖基地建設項目作為農村基礎性項目,可促進畜牧業產業化,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保持生態平衡,對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擴大社會就業面,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陜西現代田園奶業有限公司是戶縣奶牛養殖業的龍頭企業,董事長史家銘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公司租賃農民土地30年,每年每畝地的年租金是550元,與農民耕種土地平均獲得的600元收入相當;公司與養殖基地周邊的120個農戶簽定了協議,定期收購農民手中的飼料草,收購金額每戶每年8000元;公司付給在基地內打工的飼養人員每人每月550元的工資;將牛糞無償提供給當村農戶返田;把剛出生的小奶牛交給農民托養,16個月后,按每頭5000元的價格收回。這樣算下來,除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以外,當地農戶可通過在田園奶業公司工作另外增加收入。史家銘透露,去年公司又購進1000頭奶牛,使存欄接近2000頭,公司的第二個養殖基地已在臨潼建成。
根據戶縣綠色奶源基地項目規劃,從現在開始,兩年內政府將直接引導1000—2000戶農民參與奶牛養殖,戶均年增收1萬元,3年后每年向周邊提供良種奶牛5000到10000頭,5年后戶均年增收爭取達到2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