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糾正過度市場化 發展社區衛生成為突破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09:08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夏金彪 “國務院剛剛出臺的文件明確提出,在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各級政府要加大力度,保證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職能。”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在2月10日衛生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總結前幾年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在落實預防保健等工作中之所以不到位,主要的原因就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運行機制,如果不能保證它的公益性,不能保證它有經
2月8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自醫改爭論出現以來,國務院出臺的首個關于醫改的正式文件。據悉,《指導意見》將明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性質,提出了到2010年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藍圖,并要求“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責任在地方,各級政府要建立對社區衛生服務穩定的投入機制”。 改革醫療服務過度市場化 《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要堅持公益性質,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堅持以調整和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為主,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堅持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西醫并重,防治結合;堅持以地方為主。專家們認為,這是政府強化其職責,加大政府初級醫療服務體系的投入,發揮其在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和組織運行的重要作用,改變現有的“公立醫院”偏離公益性、過度醫療服務的現狀,解決老百姓的看病難、看病貴。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顧昕認為,目前,我國醫療衛生費用主要來自非政府來源,尤其是民眾個人醫療費用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很大。由于民眾在醫療服務機構的選擇上享有比較充分的自由,醫療資源的配置主要由醫療服務市場力量也就是病人的流向所主導,俗稱“錢隨著病人走”。市場力量主導的結果必然導致醫療資源向醫院尤其是級別高的醫院集中、向城市集中,而與此同時農村醫療機構和城市基層社區醫療機構的市場份額必定偏低,相應地其能力建設也必定遭遇困難。這對于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可及性的公平性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同時也驅使大多數病人涌向醫院,尤其是級別高的醫院,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影響了醫療體系運行的效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葛延風也曾指出,在醫療機構明確追求營利為目標的競爭,其結果必然帶來布局不合理,影響醫療服務可及性,醫療資源必然向高購買力地區集中,低購買力地區必然形成缺醫少藥的局面,而且在一個社會中,不同群體和區域間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水平越大,這種布局不合理問題就越突出。“合理的醫療服務體系必須是多層次的,能夠滿足不同社會成員的不同需求,但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初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因為初級衛生體系更加貼近公眾,也能夠更好地實現預防和治療的結合。但以營利為目的的競爭,特別是由這種競爭導致的服務重點和技術路線偏離,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也因此而進一步降低。” 據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介紹,《指導意見》對各級政府的職責都有明確的規定。“中央政府要加大中西部地區在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方面支持力度。對于構建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主要責任在地方政府。至于具體的投入情況,還是要各個地方根據他們做社區衛生服務的規劃,每個城市不同。但是,總體上國家是有要求的。”毛群安說,衛生部為了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還將開展社區醫療服務首診制試點,“因為作為社區醫療機構,了解社區居民的具體身體狀況,會根據每個居民的實際需要進行轉診,所以,在社區的首診有合理性。” 專家們認為,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一方面便于社區居民就地就近求醫問藥,解決看病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抵制某些大醫院小病大治和高收費、亂收費所造成的看病貴。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為突破口 據毛群安介紹,針對城市衛生發展存在的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社區衛生發展嚴重滯后、醫療服務水平不高、預防保健功能弱化等問題,衛生部也曾出臺過多部文件。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改革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眾的衛生服務網絡”。1999年衛生部等10部門制訂《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若干意見》,提出了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具體政策措施和2010年發展目標。2002年,11部門制訂《關于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但專家認為,要改變醫療資源“倒金字塔”的分布,打破大醫院的壟斷格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一方面,社區醫療機構可謂“先天不足”。比如社區醫療機構自身的技術力量薄弱,人才隊伍素質不高。同在一個城市,社會醫務工作者和大醫院醫生在工資待遇、社會地位和職稱晉升上境遇不同,造成大學畢業生不愿意來社區,有技術的醫生社區留不住。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沒有投入到位,政策傾向性不夠,造成基層衛生資源供給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之間產生了矛盾。老百姓來社區看病,沒有享受到優惠,甚至還存在醫保不報銷等政策壁壘。 顧昕教授認為,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再一次被列為“戰略重點”,這毫無疑問是向正確的方向又邁出了新的一步。但值得注意的是,鑒于國家資源有限,政府能夠“抓小”的前提一定是要“放大”,也就是讓大醫院進一步走向市場,通過吸收民間資本發展壯大,同時也應放松對民營醫院的不必要管制。至于民間資本以營利性還是非營利性的方式進入,國家完全可以通過制度建設和政策安排加以引導。 目前,雖然政府選擇了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醫改突破口,明確了加大社區衛生服務的政府投入,保障初級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質,但如何落實資金,保障初級醫療服務的公益性,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政府職責。另外,除了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之外,如何對待二、三級醫療服務機構,也需要在下一步的醫改中進一步解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