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軌長三角:為了更高遠的“二次飛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2日 14:30 新華網 | |||||||||
“就像地球的轉動,不轉過去永遠是黑暗,一轉過去就會迎來光明。”浙江臺州民營企業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說。企業的“活路”就在于“轉變”。 眼下,他所執掌的龐大的縫制機械制造王國,正在勵精圖治,為了實現艱難轉型中的“二次飛躍”:由數量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邱繼寶和他的飛躍集團只是當下長三角“轉軌”人和事中的一個縮影。 在2005年這個頗具轉折意味的歲末,在長三角這個寄托著中國經濟光榮與夢想的“黃金區”,當人們以浸淫歲月的經緯線,勾勒出長三角“經濟圖譜”時,便會發現,“轉型”成了壓倒一切的主題:企業、產業層面的轉型,政府層面的職能轉變和體制、機制創新,區域協作層面的除舊布新,不時與聞。 困則變,變則通,通則興。長三角在轉軌,長三角期待“二次飛躍”。 產業轉型:“制造”的絕路,“創新”的高點 邱繼寶所執掌的飛躍集團,從事的是典型的制造業。盡管它是世界縫紉機行業的翹楚,90%的產品實現了機電一體化,市場網絡已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同眾多制造業企業一樣,它必須直面的“天字號”難題,仍是產業升級。 對于“飛躍”和眾多長三角企業來說,簡單“制造”的道路已然走到了盡頭,如果再沒有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品牌,企業將難以為繼,產業始終處于低端。惟一的出路就是創新。 “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生路,但也是一條血路,如果缺乏內在的原動力,創新之路就注定要失敗。而這個‘原動力’必然來自市場。”邱繼寶說。從一個補鞋匠成長為世界最大縫紉機械制造企業的“掌門人”,邱繼寶認為自己成功的秘訣就是盯準市場需要,抓緊“創新”。 在他看來,創新能力甚至是比品牌和生產線更為重要的財富。“現在打開飛躍縫紉機的控制面板,首先出現在屏幕上的是‘飛躍’自己的標志,這表明這個控制系統全部都是我們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邱繼寶充滿自豪地說,“僅僅做簡單的加工,自己不能控制核心技術,不能走在產業的最前沿,不能依靠技術含量的增加把產品‘越賣越貴’,哪怕規模做得再大,企業的路也會越走越窄。” 目前,浙江臺州正在探索一條提升民企創新力和產業競爭力的新途徑:“投桃報李”型新合資,即讓本土企業與外企合資,但本土企業必須控股,憑借股權優勢把握創新的主動權,繼而在“合作”中師人長技。 上海市經濟委員會的一位研究者說,如能利用資源要素和市場競爭形成的“倒逼”機制,促進增長方式轉變,提高長三角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實現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過渡,長三角的盤整就真正達到了目的。 政府轉變:機制創新,體制轉軌 今年11月,浙江出現的“老板學習,政府埋單”新鮮事,一時成為熱談。30位企業年產值億元以上的浙江民企老總被請進清華大學集中培訓,成為“浙江省非公有制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高級研修班”的首批學員,學費則由政府部門支付。 浙江省人事廳具體負責此事的一位處長說,政府出錢請老板學習是為了扭轉“草根浙商”的現狀,最根本的還是為了浙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為浙江的民營企業家近80%為農民出身,多數沒有受過良好教育,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學歷。在這位處長看來,創新不只是企業的事,政府要創造創新的條件和環境。 盡管輿論對政府請民企老板學習一事褒貶不一,但多數人認為,撇開政府出錢的合適性不談,這本身體現了政府職能的轉變:不再只是單純的行政管理,而是開始更多地服務于企業納稅人。 “不只是取,更在想怎樣予。這真正表明政府在轉變它的職能。”一位參加培訓的民企老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評價。 轉變政府職能任重道遠。而眼下,長三角有了不錯的開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郁鴻勝研究員說,長三角能否實現二次騰飛,政府層面轉變的關鍵點,便是對官員考核機制的創新。 長三角已露出希望的微芒,浙江省湖州市便是個先行者。明年湖州市政府將根據綠色GDP進行政績考核,即不僅要看經環境調整后的GDP總量,而且要看這種調整占GDP的比例。而所謂的綠色GDP,是通過選用生態資產、環境污染損失、礦產資源的消耗量三個指標來核算的。《湖州市綠色GDP核算體系應用研究》課題組成員朱文泉博士表示,這是對“國民經濟核算制度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創新”的試驗。 區域合作:長三角的“捆綁式火箭” 作為中國區域協作的領跑者,變局之下,長三角地區在區域協作層面的轉軌也是顯而易見的。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現在長三角的官員,眼睛可不能只盯著自己屁股底下的一塊了,一定得有區域觀念、全局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南通市副市長袁瑞良深有感觸地說。 依托交通、用水、土地、環境資源優勢發展的重化工、造船、現代物流等行業是南通未來發展的重點。“這些是我們的優勢,”袁瑞良說,“所以要大力發展。如果我們撇開這些,去與上海在金融服務方面競爭,與蘇州在IT產業方面競爭,就會背離區域定位,實際上也走不通。” 今年10月,中國第一個區域性科技設備共享平臺在長三角地區基本建成。長三角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已經開通,充分利用長三角各城市豐富的科學儀器資源,在區域內為各種產業研發提供檢測、測試、加工等專業技術服務。 這僅僅是長三角區域整合中的一個很小的方面,可有了這個平臺,區域內總價值22億元左右的1200臺大型設備就能入網,實現城市間的有效對接,就可以減少長三角各城市在科研設備上的重復投資,避免資源浪費,降低區域內整體科技創新的成本。 這,就是整合的能量,集聚起來的,是“捆綁”的“推力”。 “長三角明天的發展是城市群的發展,不是哪個城市的發展!”郁鴻勝說。長三角區域新一輪發展在實現一個重心轉移:按城市群而非城市定位來協調發展,不是各干各,決策須由基礎性、地緣性政策為主轉向公共性、協調性政策為主。 也就是說,長三角的發展會像中國航天引以為傲的“長二捆”一樣,是“捆綁式”的共同發展,“推動力”要使在一起,絕不是各干各的。 在郁鴻勝看來,“十一五”長三角區域規劃的出臺與中央在“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一樣,“大有深意”。長三角各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當從考慮地方利益向考慮區域利益轉變,以協調區域利益為目標,制定公共性政策,共同搭建長三角區域協調合作的平臺,以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和整體實力增強,率先參與全球化的國際競爭。(記者 徐壽松 姜帆 裘立華) 來源: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