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企業能承擔起民族復興重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1日 09:08 經濟參考報 | |||||||||
一評日刊《中國國家昌盛而民族企業走向衰亡》 日刊刊發一篇文章,《中國國家昌盛而民族企業走向衰亡》,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日刊認為,中國的民族企業難以擔當起振興國家的重任,因為中國的民族企業普遍沒有獨自開發出來的技術和產品,中國企業的成長依靠的是使用外國公司的技術。日文認為中國的企業之所以沒有開發出來創新性的技術和產品,是由中國產能過剩、競爭過于激烈的經濟環
筆者認為,中國的企業普遍沒有開發出創新性的技術或產品,中國經濟的增長、技術水平的進步主要得益于技術的引進,這是事實,但并不能就此認為民族企業會走向衰亡。 首先,這正是后發展國家“后發優勢”的體現,我們正是利用這一優勢才能夠在很多領域用幾年的時間走完先行者需要幾十年才能夠走完的道路。引進、學習和模仿可以節省巨大的經濟資源和寶貴時間,以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 其次,只有站在技術進步的最前沿,才有資格談創新。 第三、技術的引進不會降低只會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因為技術的引進使企業的技術水平與技術進步的前沿近了,而不是遠了,只有達到最前沿了,才可能進行創新。 第四、當今時代大多數的技術創新都是由規模、實力、體制有巨大優勢的跨國公司做出來的,與之相比起來,我國的大中型企業其實只是小企業而已,在現階段要讓他們家家都成立研發機構,搞研發,精神可嘉,效果堪憂只有企業經濟實力強了,才有這種創新的力量。 第五、索尼公司、本田公司、施樂公司都依靠獨立開發的技術而由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的,我們也非常希望中國這樣的企業越多越好,但如果認為做不到這一點小企業就無法發展壯大,就過于絕對了,自己發明的技術能夠為自己帶來利潤,別人發明的技術同樣能夠為使用它的人帶來利潤。雖然有索尼這樣的例子,但絕大多數的企業并不是遵循這樣的發展道路,研發活動的風險非常大,日本本身就是一個依靠引進別國的科學和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典型例子。在1853-1873年間,美、日、歐在冶金、鐵路、輪船上大量采用英國在工業革命第一階段發明的成果,迅速縮小了與英國的差距,日本在1951-1973年期間大量采取美國在汽車工業、電力、合成纖維、通訊方面的技術,在這些領域實現了產業的轉移。日本在50年代用于購買專利、進口技術的費用年均增長31%,60年代為21%,在20年中引進了26000項技術,支付技術進口費60億美元,使其生產效率提高了30%左右,否則的話,需多花4倍的時間和34倍的經費。 第六、即使我們一直保持目前這樣的增長速度,我們趕超發達國家也需要上百年或更長的時間,不要動輒與有上百年發展史的發達國家相比,總體上我們還是一個很落后的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長征才剛剛開始,要有耐心,才能走得長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