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社會領域現代化的路徑分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8日 14:40 新浪財經 | |||||||||
2006年2月7日,“《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專家座談會暨中國社會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撰寫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 本文是報告的第一章第四節。 第四節 社會領域現代化的路徑分析
社會現代化始于18世紀中葉,它是人類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人類誕生至今,社會變遷就一直在發生,將來還會持續下去,社會現代化也會如此。社會現代化既是一個持續過程,又是一個有階段的過程,而且每個階段的內涵和特點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社會現代化和經濟現代化是緊密相關的。在經濟現代化高潮迭起的時候,社會現代化也會浪潮涌動(表1-54)。《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提出了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六次浪潮。相對于經濟現代化的六次浪潮,社會現代化的六次浪潮的分界點并不十分清晰。盡管如此,社會現代化的六個階段的劃分,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 一、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社會變遷是不同步的,社會現代化也是不同步的。如果把先行國家和后進國家的社會現代化集中起來進行分析,那將是一部社會現代化史,或人類社會現代史。顯然,本報告重點是分析社會現代化,不是社會現代化史。這里,簡要討論社會現代化前沿的歷史進程和未來前景,它們組成社會現代化的六次浪潮。 1、社會現代化的第一次浪潮 社會現代化第一次浪潮,是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對應的,大約發生在1763~1870年。它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孕育過程,并主要發生在歐洲大陸,其本質是伴隨工業化而來的城市化、機械化、理性化、社會分化、社會流動、發展初等教育、建立公共衛生、建立社會救濟、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1)第一次浪潮的前奏 社會現代化第一次浪潮的前奏包括四個部分:文藝復興(14-16世紀)、商業革命(14-17世紀)、科學革命(16-18世紀)和啟蒙運動(17-18世紀)。它們為社會現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知識準備。同時,經濟現代化為社會現代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可能性。 (2)第一次浪潮的主要內容 首先,社會流動。社會流動發生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城市化進程加快。第二,各階層之間的人口流動增加。第三,地區之間人口流動的增加,國際移民也大量增加。1821-1850年期間,每年約有11萬歐洲移民涌向海外,移民總數達到340萬。 其次,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和分層化趨勢明顯。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工人階級)、農民、職業知識分子等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時,犯罪現象普遍存在,奴隸制沒有徹底消除,殖民地和種植園苦難深重,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上層社會生活風流奢侈,下層社會生活貧困艱難,摧殘兒童身心的童工現象大量存在。 其三,農業勞動力比例的下降。到1870年,英國只有不到23%的勞動力還在從事農業勞動,比利時、荷蘭、法國和德國等國家的農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都低于50%。 其四,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經濟和醫學的發展,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城市衛生條件也有所改善,接種疫苗和種牛痘有效控制了天花,自然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都大大下降,人們的壽命也延長了,其結果當然是世界人口的增加。 其五,生活方式的變化。理性和世俗生活方式逐步成為社會的主流,上流社會注重風度和禮儀,勞動階層休息時間增多,封建社會習俗逐步消失,社會趨向平等和開化。人們生活空間的擴大。公路的修筑、鐵路的修建、汽船航運的開通、電報的應用,使人類在征服時間和空間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交通工具的進步,個人的日常生活地理范圍和旅行范圍大大擴展。工人勞動時間也縮短了,特別是英國逐步縮短工作時間,1847年實行了十小時工作制。 其六,英國還率先建立了社會救濟制度。早在1601年,英國就頒布了《濟貧法》;19世紀上半頁,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社會保障法律,如《工廠法》(1802年)和《礦井法》(1842年)等。瑞典1847年通過《濟貧法》。 2、社會現代化的第二次浪潮 社會現代化第二次浪潮包括兩個部分: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1913年)期間的社會變遷,發生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45年)的社會變遷。在這60多年里,社會現代化浪潮已經擴展到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廣大地區,其特征是城市化、電氣化、機械化、專業化、社會流動、社會運動、社會分化、社會轉型和整合、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展公共衛生、建立社會保險制度、城市社會形成、生活水平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等。 (1)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社會現代化 首先,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化。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變化在繼續,社會分化和社會流動繼續發展,城市化在繼續、人口數量增加、人員流動和國際移民、財富的積累和貧富差距拉大等現象在繼續發展,階級分化和專業化在發展,無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發展壯大。 其次,社會運動。城市工人開始體會經濟波動周期帶來的痛苦,經濟危機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技術的發展使一些熟練工人失去工作,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城里找不到工作,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失業工人的生活非常艱苦。雖然工資在不斷上長,但工人的工資仍然很低,工作條件很差。工會和勞工組織不斷發展,工人罷工浪潮不斷。 其三,初等義務教育的發展。1872年德國發布《普通學校法》,進行教育改革;法律規定,6-14歲的八年初等教育為強迫義務教育,并要求年齡不滿18歲的在職青年接受職業補習教育。1870年英國政府頒布《初等教育法》,設立國民學校;1880年規定初等教育為強迫教育,1891年實行免費初等教育的規定。1882年法國推出了初等教育法令——《費里法》,規定了教育的非宗教原則和義務教育制,隨后實行了“中立、義務、免費”的教育改革。 其四,生活方式的變化。由于修建鐵路的熱情持續高漲,國內旅行比過去方便和快捷。汽船的改良,國際海上航運更加繁忙。技術創新及其廣泛應用,正在創造現代生活。特別是20世紀初,福特的T型汽車開始進入家庭,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自己駕車出行,生活的范圍一下擴大了很多。 其五,社會電氣化。電話、無線電廣播和留聲機使家庭生活豐富起來。電燈照亮了城市的夜空,電影開始吸引觀眾。 其六,社會保險制度在許多國家建立。英國繼續發展其保障制度,在19世紀末制定了《公共衛生法》、《商船法》和《企業主和工人法》;到1906年后,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開始形成,先后制定的法律有《教育法》(1906年)、《兒童法》和《養老金法》(1908年)、《勞工介紹法》(1909年)和《國民保險法》(1911年)。德國亦開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包括《工人疾病保險法》(1883年)、《事故保險法》(1884年)、《養老保險法》(1889年)和《帝國保險法》(1911年)。澳大利亞也于1909和1910年實行了養老金和殘疾撫恤金制度。 (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社會現代化 首先,社會現代化呈現多元化格局。在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有很強的國家軍事化傾向。蘇聯實現了集體化,農業合作社、集體農場和政府工廠成為主要的經濟組織形式。工業化民主國家經歷著工人大批失業、農業生產相對過剩的困境,城市化繼續發展。 其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在1914-1945年期間,許多工業化國家完成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任務,開始了普及中等教育和發展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進程。例如,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并開始向普及中等教育邁進;英國1918年通過《費舍法案》,要求各地大力發展中等教育,明確提出普及中等教育的目標;1925年,法國統一了初等教育,1933年決定實行中學免費教育;蘇聯1918年發布《統一勞動學校宣言》,統一學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進教育質量的改革措施。 其三,社會運動和社會分化。勞工組織和工會得到發展,罷工運動此起彼伏。社會分化和流動,社會轉型和社會整合。 其四,家庭機械化和電氣化。不少家庭擁有汽車和各種電器。例如,1930年美國汽車普及率達到173輛/千人,電話普及率達到163部/千人。 其五,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收入不斷增加,食品消費占家庭消費的比例不斷下降,其它商品特別是制成品消費比重不斷上升,生活水平提高。 其六,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英國政府通過增加煙、酒、汽車和汽油稅積累資金,實施社會保障制度。法國在20年代建立退休制度。德國1927年和1938年頒布《失業保險法》和《手工業行業養老保險法》,與先前頒布的有關法律一起,形成一套醫療、養老、失業和工傷事故保險為主要內容的保險體系。瑞典30年代開始制定現代保險制度,包括病殘保險、失業救濟和家庭福利補助等。美國1935年制定《社會保障法》,確立聯邦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領導作用,建立養老和失業保險等制度。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從20年代開始逐步形成。 3、社會現代化的第三次浪潮 社會現代化第三次浪潮發生在1946~1970年期間,包括工業化國家的社會現代化和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現代化。前者是社會現代化第三次浪潮的核心和前沿,后者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浪潮。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城市化、郊區化、福利化、社會分化和整合、科層化、技術化、自動化、大眾傳播、建立福利國家、普及中等教育和發展高等教育等。 (1)工業化國家的社會現代化 首先,城市化仍在進行,郊區化已經開始。工業國家的大多數人口已經生活在城市,1970年美國68%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化帶來的問題逐步暴露,不滿城市里的貧困、犯罪、污染和交通堵塞的人們,大規模向郊區遷居。 其次,人口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人口增長率下降、性關系的多樣化、結婚率下降和離婚率上升等。控制人口和生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爭論問題。家庭的許多功能被日益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所取代,個人主義和生活競爭促進了家庭向小型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 其三,社會分化和社會流動。社會分化日益明顯,貧困現象依然存在,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體。專業化的發展使每個人的作用減少,相互之間的依存度增大,這與工業社會的個人主義原則不協調,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留下伏筆。盡管國際間的人口流動逐漸減慢,國內的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交通工具和合理政策促進了人員流動。社會運動多樣化,包括少數民族權益、婦女兒童權益、勞工權益運動和罷工等。 其四,社會組織結構的科層化。專制主義早已結束,集權主義逐步衰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組織體制逐漸形成,專業化的金字塔型社會組織結構成為主流,韋伯(1912)把這種普遍存在于政府和企業的分層化組織管理模式稱為科層化,并認為建立在合理化基礎上的科層化體制是工業社會的歷史必然。 其五,普及中等教育。工業化國家,中等教育逐步普及,有些國家如美國等普及12年義務教育(包括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開始快速發展。 其六,技術化和環境污染。隨著經濟的擴張,工業社會的基本規則得到確立。這種社會,以經濟發展為軸心,以分工職能效率為原則,追求物質生產和個人滿足的最大化。技術對經濟和生活影響的增加被描述成社會的技術化,法國人梅諾德提出科技專家治國的主張。自動化的工業技術,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工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逐漸被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心自己的生活環境和質量,而不僅僅是經濟的持續發展。 其七,大眾傳播。信息傳播,報紙、電視、電影和廣播日復一日將無數信息傳達給大眾,新聞媒介對每個人的生活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信息社會已現端倪。 其八,福利國家和社會保障制度。1944年國際勞工大會發表《費城宣言》,倡導社會保障;1952年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有120個國家實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保障制度,英國、德國、法國、瑞典等西方國家建成福利國家。 (2)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現代化 發展中國家走上社會現代化道路的時間先后不一,其結果也相差甚遠。布萊克在《現代化的動力》一書中列出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其中9個農業國家的現代化啟動早在1870年前,19個國家在1870~1913年期間啟動,23個國家在1913~1945年期間啟動。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現代化,盡管每個國家都有一些自己的特點,但總體上是重復了工業化國家社會現代化的早期歷程,同時又采用了當代社會技術和社會制度,包含一些當代社會要素;包括社會分化、社會流動、城市化、機械化、電氣化、理性化、福利化、大眾傳播、普及初等教育、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等,是世界社會現代化的歷史與現實的復合體。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現代化,因為政治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國家的成就和問題是不完全相同的。 4、社會現代化的第四次浪潮 社會現代化第四次浪潮,發生在1970~2020年期間,是由知識和信息革命推動的。工業革命導致工業勞動力比例的上升和農業勞動力比例的下降,知識革命導致工業勞動力比例的下降和知識勞動力比例的上升。所以,第四次浪潮與第一次浪潮一樣,具有社會革命的性質。第四次浪潮同樣有一個孕育過程,而且目前尚沒有完成。迄今為止,第四次浪潮主要內容包括信息化、網絡化、郊區化、國際化、綠色化、多樣化、普及高等教育和終身學習等。 (1)第四次浪潮的前奏 社會現代化第四次浪潮的前奏包括四個部分。首先是新科學革命,包括20世紀初以來的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和電子學發展等。其次是高技術革命,包括世紀40年代以來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材料技術、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其三是環境革命,包括20世紀6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綠色技術、環境技術和生態建設等。其四是新思想革命,包括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創新理論、國家創新系統、后現代主義、學習社會和知識社會等。它們為社會現代化的第四次浪潮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知識準備。同時,第四次經濟現代化浪潮為第四次社會現代化浪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可能性。 (2)第四次浪潮的主要內容 社會現代化第四次浪潮是知識革命的產物。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認為:“ 近幾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的運行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長途電信價格下降、計算機的普及、全球網絡的出現,以及生物技術、材料科學和電子工程等領域的發展,創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想象的新產品、新服務系統、新興行業和新的就業機會,這就是當今人們稱之為的知識革命。”它至少包括新科學和高技術革命、信息革命、學習革命和國家創新體系等內容。 知識革命造成的社會變化非常明顯,它們構成社會現代化的第四次浪潮。 首先,社會生活的信息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社會生活的網絡化、數字化、全球化和多樣化,信息和網絡普及率快速提高,賽博空間(Cyberspace)和網絡社會逐步形成。休閑時間大大增加,娛樂活動多樣化,國際旅游比較普遍。 其次,社會結構的知識化。知識性勞動者比例超過生產性勞動者比例,也超過服務性勞動者比例;新知識成為社會變遷、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化的根本動力。 其三,社會活動的創新化。社會創新意識和創新效率提高,科研人員占勞動力比例提高,企業創新普及程度提高,創新活動社會化,國家創新系統成為社會政策的有力工具。 其四,普及高等教育。在普及中等教育的同時,高等教育大發展,迅速由大眾化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高等教育的階段;終身學習和網絡學習逐步普及,學習社會在成長。 其五,居住結構的動態平衡。郊區化發展迅速,城市居民大量外移,遷到郊區、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同時,城市化在發展,農村居民繼續進入城市,部分郊區人口回流城市;城市化和非城市化的兩股人流,逐步達到動態平衡;郊區居民比例,超過中心城市和農村。 其六,社會生活的綠色化。環境保護成為社會共識,生態建設成為社會行為,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和綠色服務大為普及,生態意識和綠色運動成為社會運動的新特點。 顯然,上述六個特點與工業社會的典型特征明顯不同,它們已經不能用原來的工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理論來解釋。許多學者把新的社會現象歸結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知識社會的崛起。關于這種新社會形態的特點,在第一節已經有系統的分析,這里不再贅述。 除了上述六個新變化外,社會現代化第四次浪潮還有許多內容。其中,有些內容是對前三次浪潮的發展,如人口老齡化等;有些內容是對前三次浪潮的調整,如福利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等;有些內容是對前三次浪潮的轉向,如罷工運動逐步下降、階級沖突逐步淡化、科層結構的扁平化、家庭結構的多樣化等。歸納起來,社會現代化第四次浪潮有三個來源:對前三次浪潮的繼承和發展、對前三次浪潮的否定和轉向、知識和制度創新等。 知識革命發源于美國,并迅速傳播到歐洲和世界各地。由于知識的穿透性和吸引力,知識革命的傳播速度遠遠超過了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發生100年后,人們才認識到它的意義。而幾乎在知識革命發生的同時,就有人識別并預測它的未來。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周期,發達國家的第四次浪潮大體在2020年前后結束。對于未來20年的發展,我們要密切關注。 (2)發展中國家與社會現代化第四次浪潮 在社會現代化的第四次浪潮中,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壓力。一方面,它們沒有完成工業化,前三次浪潮的任務尚沒有完成,現在又不得不面對第四次浪潮的壓力;另一方面,如果它們積極推進第四次浪潮,也很難獲得成功,因為它們缺少相應的物質和社會基礎。 由于第四次浪潮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方向和未來,發展中國家只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是拒絕第四次浪潮,先完成城市化和工業社會。盡管這種選擇符合邏輯,但它的結局并不好。一般而言,它的結局是與人類社會前沿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而且,在開放條件下,這種選擇是難以成立的。因為,很難阻擋知識和信息對人們的吸引。 第二種選擇是擁抱第四次浪潮,同時推進網絡化、郊區化和城市化。這種選擇也是符合邏輯的,但難度很大。因為,很難確定郊區化和城市化、網絡化和工業化的優先關系和比例,也沒有成功的案例可借鑒。這種選擇有兩種結局。好的結局是迎頭趕上,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壞的結局是東施效顰,郊區化和城市化都沒有做好。 第三種選擇是放棄城市化,直接進行第四次浪潮。這種選擇不符合邏輯。歷史不會跳躍,只會時快時慢。試圖跨越歷史發展階段,迄今沒有找到成功的先例。 所以,世界范圍的社會現代化的第四次浪潮將是一個混合物。既有發達國家的第四次浪潮,也有發展中國家的四次浪潮的混合體。不同人可能看到它的不同側面。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會被卷入第四次浪潮,國際社會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國際不平等現象也日益嚴重。這必然孕育著危機和風險。 5、社會現代化的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 關于社會現代化的前四次浪潮,比較容易形成共識,畢竟有大量歷史事實和數據可以作證。關于社會現代化的未來兩次浪潮,就不太容易達到一致意見。首先,有沒有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就會存在爭議。其次,如果有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它們什么時候發生,也會有不同觀點。其三,如果有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它們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必然是見仁見智。 我們認為,與經濟現代化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相對應,也會發生社會現代化的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這種推理建立在對21世紀科學發展的前景的感知和人類需求變化的邏輯的基礎上。當然,這種推理不是結論,而是一種“科學猜想”,提出來供大家思考。 如果說,信息社會(網絡社會)是知識社會的第一個階段,那么,生物經濟社會將可能是知識社會的第二個階段,文化經濟社會將是知識社會的第三個階段。就像工業社會經歷了城市化、電氣化和福利化等三個階段一樣,知識社會的三個階段是網絡化、生物化和體驗化。 社會現代化第五次浪潮預計發生在2020~2050年期間,以生物經濟社會形成為特征。新生物學革命和高技術的發展,導致生物、信息與納米技術走向融合,形成具有改造和操縱生命功能的生命工程技術,生物壽命可以調控,生物經濟成為主導產業,社會觀念發生革命性變化。信息轉換器實現人腦和電腦信息轉換,知識信息無障礙獲取成為社會現實。 社會現代化第六次浪潮預計發生在2050~2100年期間,以文化經濟社會形成為特征。以新物理學革命為基礎,結合高技術和新能源的發展,人類的制造和運輸技術發生革命性變化,時間和空間觀念發生革命性變化;超級制造系統取代人類的許多體力和腦力勞動,超級運輸系統將使人類可以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文化生活和情感體驗將主導社會經濟。 社會現代化六次浪潮后,人類社會走向成熟。未來社會特點包括,在尊重和不違背國家法律、社會道德和科技規范的前提條件下,人們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想活多久就能活多久(壽命相對可控)。 二、社會三大領域的現代化 社會領域包括人口與健康、學習與工作、休閑與福利等三大領域。雖然前面關于社會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分析已經包含三大領域的社會變遷,但我們需要對此進行總結,歸納出三大領域的現代化進程圖和64個變化(表1-55)。 1、人口與健康領域的現代化 (1)人口領域的變化。首先,人口增長率的變化,自然增長率和出生率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19世紀以來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圖1-43)。其次,人口政策和結構發生變化,20世紀以來老齡化日益明顯。其三,撫養比的變化,20世紀以來撫養比下降(圖1-44)。其四,社會流動,人口的地區流動、國際流動、階層之間的流動。其五,社會分化,出現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等,中產階級逐步成為社會主體。 (2)家庭領域的變化。首先,家庭規模的變化,從全能型大家庭到具有核心功能的小家庭,小型核心家庭成為基本模式;20世紀后期從家庭小型化到家庭多樣化。其次,家庭功能的收縮,許多家庭功能轉由社會來承擔。其三,性生活、結婚率和離婚率的變化,19世紀以來結婚率下降,20世紀以來離婚率上升(圖1-45)。其四,婦女生育率的下降。其五,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其六,兒童的社會保護和福利的增長。 (3)家居領域的變化。首先,家居結構的城市化和郊區化,家庭在城市、郊區和農村之間流動,達到城鄉平衡。其次,19世紀以來政府介入住房問題,提供低收入者的住房補助。其三,20世紀以來家庭清潔飲水、衛生設施和電力的普及。其四,人均電力消費和能源消費的增加。其五,家庭設施機械化和電器化。其六,20世紀后期以來家庭設施信息化。 (4)衛生領域的變化。首先,平均預期壽命和健康壽命的延長。其次,19世紀以來嬰兒死亡率、兒童死亡率和母親死亡率的下降。其三,19世紀以來逐步強化公共衛生管理,醫療服務人員和設施的增加,包括醫生/千人、護士/千人和病床/千人的增長。其四,重大疾病的結構變化,兒童免疫的普及;舊的傳染性疾病的控制,2 0世紀以來艾茲病的流行。其五,食品消費比重下降,營養改善,肥胖問題出現。其六,公共衛生和人均衛生費用增加。 2、學習與工作領域的現代化 (1)教育領域的變化。首先,18~19世紀建立國民教育體系,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其次,20世紀普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發展。其三,21世紀普及高等教育,終身學習和網絡學習,成為學習型社會。其四,成人文盲率和青年文盲率逐步下降到零。其五,學校教育質量提高,中小學的生師比例下降,教育技術現代化。其六,成人預期教育年限和平均受教育年數延長。其七,公共教育費用和人均教育費用提高。其八,教育的信息化和網絡化。 (2)工作領域的變化。首先,19世紀以來勞動時間縮短。1847年英國實行10小時工作日制,1918年德國實行8小時工作日制,1936年意大利規定40小時工作周制。其次,社會生產力和綜合生產力不斷上升。其三,勞動力的素質不斷提高,受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比例不斷提高。其四,失業率長期波動,包括青年失業率和婦女失業率都在波動。其五,勞動力結構變化,農業勞動力比例下降,服務業勞動力比例上升,工業勞動力比例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其六,職業結構變化,知識性職業比例上升,生產性職業比例下降,服務性職業比例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科研人員比例上升。 (3)收入領域的變化。首先,人均收入和購買力不斷上升。其次,20世紀以來,最低工資不斷提高。其三,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的變化,工業化國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其四,國際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差距相對縮小。 (4)貧困領域的變化。首先,20世紀以來,高度貧困和中度貧困率逐步下降。其次,19世紀以來,童工比例下降。其三,20世紀工業化國家長期失業率在波動。其四,20世紀以來兒童營養不良率和營養不良人口比例下降。其五,20世紀國家相對貧困人口比例下降。 1、休閑與福利領域的現代化 (1)休閑領域的變化。首先,社會休閑化,休閑時間的延長,逐步進入休閑社會。其次,體育活動的國際化。其三,旅游的國際化,國際旅游的擴張。其四,娛樂多樣化,網絡游戲和娛樂的發展。其五,旅游費用的增加。 (2)交通通信領域的變化。首先,交通運輸的發展。18世紀以來修筑公路,19世紀鐵路運輸和海洋航運,20世紀航空運輸、高速公路和汽車普及等。其次,郵電事業的發展,人們信息交流和聯絡日益頻繁。其三,通信技術的變化。1844年美國建立了華盛頓—巴爾的摩電報線路,19世紀后期發明了電話和無線電通訊,20世紀發明了廣播、電視和衛星通信等。其四,社會信息化。20世紀發明了電子計算機和因特網等,計算和通信技術,如個人電腦、因特網、光纖通信、移動通信和網絡通信等迅速普及。其五,信息費用的增加。 (3)社會保障領域的變化。首先,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萌芽期(17世紀初至19世紀70年代),從1601年英國《濟貧法》開始。第二階段是形成期(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19世紀80年代德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1911年英國制定《國民保險法》,1935年美國制定《社會保障法》。第三階段是發展期(20世紀40至60年代),社會保障出現三種模式:自保公助型(德國、美國和日本等)、福利國家型(英國和瑞典等)和自我積累型(新加坡和智利等)。第四個階段是改革期(20世紀70年代以來),過度福利引發社會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調整。其次,社會保障費用的增長。社會保障體系大致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等內容。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社會保障費用在逐步上升。其三,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現代化的協調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大致經歷:社會救濟型、社會保險型、社會福利型和社會福利改革等四個階段,它們分別與社會現代化前四次浪潮大致同步。其四,20世紀以來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普及,2004年約有170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某種社會保障制度(ILO 2005a)。 (4)公共安全的變化。首先,犯罪現象普遍存在,犯罪率是長期波動的。犯罪包括成年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現象,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犯罪率可能與社會運行狀態有關。其二,20世紀以來,毒品犯罪在增長。1994年高收入國家平均毒品犯罪率高于低收入國家。其三,勞動安全的變化,工傷死亡率從上升到下降。其四,自殺現象普遍存在,自殺率是長期波動的。 小結 社會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歷史進程。上面的敘述,顯然是過于簡單。事實上,每一個社會領域的現代化都是一個專門的研究課題,每一個國家的社會現代化也是一個專門研究課題。每一個社會領域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一個社會領域的現代化都是不平衡的。有些社會變遷是社會進步,有些社會變遷是社會適應。先行國家要保持社會現代化的先進水平并不容易,后行國家要趕上先行國家的先進水平就更困難。所以,社會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課題。社會現代化已經走了300年,還要再走100年,未來的22世紀也許還有新的社會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的研究者,任重而道遠。 三、社會現代化的影響因素 毫無疑問,社會現代化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因為,社會現代化是社會變遷的一種形式,而社會變遷是多原因的(表1-55)。事實上,社會現代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變遷的一種主要形式。所以,影響社會變遷的原因,都對社會現代化有影響。 在本章第一節,我們把人類社會分為幾個研究領域: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人(行為心理)等。很顯然,這六個領域是相互關聯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和個人行為心理等,必然對社會變遷產生影響,對社會現代化產生影響。 歸納起來,社會現代化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九個方面: (1)經濟因素。包括經濟活動、經濟結構張力、社會生產力的變化等。 (2)政治因素。包括政治活動、政治結構張力、思想和意識形態等。 (3)文化因素。包括非物質文化、文化進程、價值觀念、民族宗教、大眾傳播等。 (4)環境因素。包括物質環境、自然環境等。 (5)人的因素。包括人的行為、能力、素質和心理變化等。 (6)社會因素。包括人口、社會競爭、社會沖突、社會張力、偶然事件等。 (7)科技因素。包括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新知識傳播等。 (8)全球化。包括國際競爭、國際合作、國際學習等。 (9)社會規劃。包括有目的地促進社會變遷和現代化等。 在社會領域內部,我們又細分了人口與健康、學習與工作、休閑與福利等三大類分領域,以及人口、家庭、家居、衛生、教育、工作、收入、貧困、休閑娛樂、交通通信、社會保障和公共安全等12個小領域。有理由相信,這3大類12個小領域的變遷和現代化,既是社會變遷和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又是社會變遷和現代化的重要原因。因為社會變遷和現代化是不同步的,某個分領域和小領域的變遷,就會形成社會張力,促進其他領域的適應性變化。 這么多因素影響社會現代化,那么,什么因素是主導因素呢?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表1-56中羅列了8種社會理論,它們對社會變遷和現代化的解釋各不相同。就像盲人摸象,盲人從不同角度來解釋自己的發現。社會變遷和現代化,需要綜合的理論解釋。 小結 在過去300年里,社會現代化是全方位的。本章關于社會現代化的時序分析、截面分析和坐標分析,使我們對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有了基本認識,從中可以發現和歸納出社會現代化的36個長期趨勢和基本事實(表1-57),它們是分析社會現代化規律的客觀基礎。在分析社會現代化的趨勢和事實的時候,還需要進一步識別,哪些屬于社會進步的內涵,哪些屬于社會適應的范疇,哪些是中性的變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