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會領域現代化的時序分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8日 14:33 新浪財經 | |||||||||
2006年2月7日,“《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專家座談會暨中國社會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撰寫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 本文是報告的第一章第二節。 第二節 社會領域現代化的時序分析
社會現代化的時序分析,是對社會領域的現代化的全過程的時間序列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試圖去發現和歸納社會現代化的客觀事實和基本規律。在過去的300年里,社會現代化是人類社會變遷的主旋律,但不同國家的表現差別很大。在本期現代化報告里,我們選擇15個國家為分析樣本,分析范圍包括社會生活、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等四個方面,分析領域涉及人口與健康、學習與工作、休閑與福利等,分析內容包括長期趨勢、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等,時間跨度為300年(1700~2001年)。本期報告聚焦于社會領域內部的變遷,關于社會現代化與其他因素的相互關系的分析,需要專門研究。 一、社會生活的300年時序分析 一般而言,社會生活指人類的社會活動和社會行為。在本期報告里,社會活動和行為特指社會領域的活動和行為。在人類歷史上,社會生活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這些變化具有四個特點。首先,變化發生在人類歷史的每一個時期,如有些變化發生在15世紀,有些在20世紀,有些在21世紀等。其次,變化發生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領域,如有些變化發生在人口領域,有些在教育領域等。其三,變化持續時間(時間跨度)有長有短;有些變化是短期變化,持續1個月到幾年,如生活時尚等;有些變化是中期變化,持續幾年到幾十年,如生活方式和社會運動等;有些變化是長期變化,持續時間達百年以上,如科學革命和商業革命等。其四,變化的性質差別很大,有些變化可以定性描述,有些變化可以定量分析。 1、社會生活變遷的長期趨勢 在過去300年里,人類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表1-14)。當然,變化的進程是不同步的,變化的過程是不平坦的,變化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變化的時間分布是不均衡的。在許多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獲得很大提高;在有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生活的變化卻是非常有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生活變化、城市和農村的生活變化等都有較大差別。例如,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指出(2001),直到20世紀前,盡管與農村相比,城市居民收入更高,食品市場組織得更好,但其死亡率卻顯著高于農村;在18世紀早期,倫敦的嬰兒死亡率是全國的兩倍。在20世紀上半葉,城市生活水平全面超過農村;在20世紀下半葉,西方工業化國家的郊區生活水平超過中心城市,家庭生活日趨多樣化;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農村社會仍然保持傳統生活。 社會生活的長期趨勢可以分為五大類:上升類、下降類、先升后降類、長期波動類、隨機波動類。前兩類更多反映社會生活水平的變化,后兩類更多反映社會狀態的變化。在上升和下降的兩類變量中,有些變量是開放性變量,數值幾乎沒有限制;有些變量是數值有限變量,數值會逐步逼近某個極限值(最大或最小值);數值已經達到或基本達到極限值的變量,可以簡稱為數值飽和變量。下面分別刻畫人口與健康等領域社會生活的長期趨勢。 (1)人口與健康領域社會生活的長期趨勢 上升趨勢的變量:預期壽命(圖1-3)、健康壽命、離婚率、清潔飲水普及率、衛生設施普及率、電力普及率、人均能源消費、人均電力消費、人均公共衛生費、人均醫療費等。 下降趨勢的變量:人口死亡率、結婚率、總和生育率、農村家庭比例、嬰兒死亡率(圖1-4)、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 先升后降的變量:人口自然增長率(圖1-5)和出生率經歷了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 數值飽和的變量:20世紀發達國家的一些社會變量的數值已經飽和,如清潔飲水普及率、衛生設施普及率、家庭用電普及率等,它們的數值已經達到100%。 (2)學習與工作領域社會生活的長期趨勢 上升趨勢的變量:綜合入學率(圖1-6)、成人識字率、青年識字率、預期受教育年數、人均教育費用、社會生產力(圖1-7)、勞動力素質、成人受教育年數、人均收入、人均購買力、最低工資等。 下降趨勢的變量:成人文盲率(圖1-8)、小學和中學的學生與教師的比例、平均工作時間(圖1-9)、貧困率、兒童工作率、兒童營養不良率、成人營養不良率等。 長期波動的變量:失業率、婦女失業率、青年失業率等。 數值飽和的變量:20世紀發達國家的一些社會變量已經成為數值飽和變量,如成人識字率、青年識字率、成人文盲率、兒童工作率、兒童營養不良率等。 (3)休閑與福利領域社會生活的長期趨勢 上升趨勢的變量:休閑時間(圖1-10)、國內旅游、國際旅游、體育活動、汽車普及率(圖1-11)、電話普及率(圖1-12)、傳真機、收音機普及率、電視普及率、個人電腦普及率、因特網普及率、社會保障費用、社會福利、養老金數額等。 下降趨勢的變量:沒有汽車、電話和電視等的家庭比例、沒有社會保險的人口比例等。 先升后降的變量:職業事故死亡率等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 長期波動的變量:犯罪率、自殺率等。 數值飽和的變量:20世紀發達國家的一些社會變量已經成為數值飽和變量,如汽車普及率、電話普及率、電視普及率等,已經達到或接近飽和。 2、社會生活變遷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在過去的300年里,社會現代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是社會生活的世界前沿、國際差距和國際地位的變化等。由于篇幅有限,我們不能對每一個指標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進行時序分析,只能以少數指標為代表。關于每一個指標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請參考本章第三節截面分析的結果。 (1)人口與健康領域社會生活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在人口與健康領域,世界范圍的社會生活的變遷是不平衡的,不同國家的進展差別很大。人口、家庭、家居、衛生和營養等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都在發生變化。這里不妨用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指標來表征本領域的社會生活水平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的變化(表1-15)和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表1-16)。 首先,平均預期壽命的世界前沿。在1750~2002年期間,最大平均預期壽命從38歲延長到82歲。1750年瑞典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38歲,法國人為24歲;2002年日本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2歲。 其次,平均預期壽命的國際差距。在1750~2002年期間,平均預期壽命的國際絕對差距從13歲擴大到45歲,但相對差距的變化非常有限。2002年,塞拉利昂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37歲,比1750年瑞典人的38歲還要少1歲。 其三,平均預期壽命的國家地位的轉移。利用馬爾可夫鏈原理分析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表1-15),從1960年到2000年的40年里,27%的高預期壽命國家降級(下降為中高或中低預期壽命國家),30%的低預期壽命國家升級(上升為中低或中高預期壽命國家);中高預期壽命國家中33%的國家升級和19%的國家降級,中低預期壽命國家中29%的國家地位升級和32%的國家地位降級。 (2)學習與工作領域社會生活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在學習與工作領域,教育、社會生產力、勞動力素質、收入和貧困水平等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都在發生變化。這里,以社會生產力(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為代表指標,分析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變化(表1-17)以及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表1-18)。 首先,社會生產力的世界前沿。按1990年國際美元價格計算,從1700年到2001年,社會生產力的世界前沿水平從2110國際美元擴大到27109國際美元。 其次,社會生產力的國際差距。在過去的300年里(1700~2001),社會生產力的絕對差距從1700美元擴大到26700多美元,擴大了約15倍,年均復合擴大速度約為0.92%;相對差距從5倍擴大到73倍。 其三,社會生產力的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根據社會生產力的大小把國家分成四組:高生產力組、中高生產力組、中低生產力組和低生產力組(第1、2、3和4組),利用馬爾可夫鏈原理分析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表1-18)。在100年里,71%的高生產力國家仍是高生產力國家,74%的中高生產力國家仍是中高生產力國家,64%的低生產力國家仍是低生產力國家,中低生產力國家的轉移概率很高,流動性比較大。 (3)休閑與福利領域社會生活的世界前沿與國際差距 在休閑與福利領域,世界范圍的社會生活的變遷同樣是不平衡的,國家表現差別很大。休閑娛樂、交通通信、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都在發生變化。這里不妨用私人汽車普及率(私人轎車/1000人)指標來表征本領域的社會生活水平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的變化(表1-19)和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表1-20)。 首先,汽車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在20世紀里,汽車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從每萬人3輛車發展到每千人580輛車。 其次,汽車普及率的國際差距。汽車普及率的絕對差距一直在擴大,相對差距的變化有起伏。 其三,汽車普及率的國家地位的轉移。在20世紀后50年里,71%的汽車普及率的先進國家一直是先進國家,75%的后進國家一直是后進國家,汽車普及率的中等發達國家的流動性比較大,轉移概率比較高。 二、社會結構的300年時序分析 在社會學里,社會結構指一個群體或一個社會中的各要素相互關聯的方式,或是個人或群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模式。在本期報告里,社會結構指構成社會領域及其各分領域的各個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并重點分析人口與健康等3大類社會分領域的社會結構。由于歷史數據的缺乏,我們不可能分析社會結構的全部指標,只能選擇有代表性和統計數據(研究資料)的指標進行分析。這種分析盡管不全面,但可發現這些領域社會結構變遷的一些基本事實。 1、社會結構變遷的長期趨勢 在過去300年,社會結構的變化是非常深刻的(表1-21)。社會結構變化的長期趨勢可以分為五大類:上升類、下降類、先升后降類、長期波動類、隨機波動類。前兩類更多反映社會結構水平的變化,后兩類更多反映社會狀態的變化。在上升和下降的兩類變量中,有些變量是開放性變量,數值幾乎沒有限制;有些變量是數值有限變量,數值會逐步逼近某個極限值(最大或最小值,100%或0%);數值已經達到或基本達到極限值的變量,可以簡稱為數值飽和變量。下面分別刻畫人口與健康等領域社會結構的長期趨勢。 (1)人口與健康領域社會結構的變化趨勢 上升趨勢的變量:老齡化、郊區化、醫生數/千人、護士數/千人、病床數/千人、兒童免疫率等。 下降趨勢的變量:家庭規模、撫養比、恩格爾系數、營養不良人口和肺結核病比例等。 先升后降的變量:部分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經歷了上升和穩定(或下降)兩個階段。 數值飽和的變量:20世紀發達國家的一些社會變量的數值已經飽和,如城市化、兒童免疫率等,它們的數值已經達到或接近極限值。 人口領域社會結構變化的突出表現是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社會階層結構和家庭居住結構的變化,包括廣泛社會流動、中產階級擴大、老齡化(圖1-13)、家庭小型化和多樣化、城市化(圖1-14)和郊區化(圖1-15)等,它們既是社會轉型的動力,也是社會轉型標志。 (2)學習與工作領域社會結構的長期趨勢 上升趨勢的變量:小學入學率、中學入學率、大學入學率、教育費用/GDP、網絡學習、受過高等教育勞動力比例、受過中等教育勞動力比例、服務業勞動力比例、知識性職業(高級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等。 下降趨勢的變量:農業勞動力比例、生產性職業比例、高度貧困率、中度貧困率等。 先升后降的變量:許多發達國家的基尼系數、工業勞動力比例和服務性職業比例等變量,經歷了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 數值飽和的變量:20世紀發達國家的一些社會變量的數值已經飽和,如小學入學率、中學入學率、農業勞動力比例等,它們的數值已經達到或接近極限值。 學習領域的社會結構的突出變化是教育結構的變化,從普及小學教育(6年義務教育)、普及初等教育(9年義務教育)、普及中等教育(12年義務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圖1-16)。工作領域的社會結構變化的突出表現是勞動力就業結構和勞動力職業結構的變化,包括農業勞動力比例下降(圖1-17)、工業勞動力比例先升后降(圖1-18)、服務業勞動力比例上升(圖1-19)、知識性職業比例上升(圖1-20)、服務性職業比例先升后降(圖1-21)、生產性職業比例下降(圖1-22)等,它們既是社會轉型的動力,也是社會轉型的標志。 (3)休閑與福利領域社會結構的長期趨勢 上升趨勢的變量:國際旅游費用、國際旅游人次、網絡游戲、娛樂多樣性、信息費用/GDP、網絡通信、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率、社會保障費用/GDP等。 下降趨勢的變量:沒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人口、沒有失業保險的勞動力等。 先升后降的變量:電報和尋呼機等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 長期波動的變量:犯罪的受害者、青少年犯罪、毒品犯罪、性犯罪等。 數值飽和的變量:20世紀發達國家的一些社會變量的數值已經飽和,如養老保險覆蓋率等,它們的數值已經達到或接近極限值。 休閑與福利領域社會結構變化的突出表現是娛樂休閑結構、通信結構和社會保障結構的變化,包括國際旅游(圖1-22)、網絡通信(圖1-23)和社會保障(圖1-24)的變化等。 2、社會結構變遷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在過去的300年里,社會結構的變遷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是社會結構變化的世界前沿、國際差距和國際地位的變化等。由于篇幅有限,我們不能對每一個指標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進行時序分析,只能以少數指標為代表。詳細分析請參考本章第三節截面分析的結果。 (1)城市化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城市化是反映人口居住結構(地理結構)變化的主要指標。城市化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的變化如表1-22,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如表1-23。 首先,城市化的世界前沿。在1700~2002年期間,城市化從37%增加到97%。 其次,城市化的國際差距。在1700~1950年期間,城市化的國際差距擴大;在1950~2002年期間,發達國家城市化逐步接近飽和,國際絕對差距逐步穩定,相對差距縮小。 其三,城市化的國家地位的轉移。利用馬爾可夫鏈原理分析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表1-22),從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里,31%的城市化先進國家降級,22%的城市化后進國家升級;處于城市化的世界中間位置的國家,其國際地位的流動性更大。 (2)勞動力結構(農業勞動力比例)的世界前沿與國際差距 農業勞動力比重的世界前沿(表1-23):在1950~2000年期間,農業勞動力比重的最小值(世界前沿)從4.9%下降到0.3%,最大值(世界末尾)從95%下降到89%。農業勞動力比重的國際差距(表1-24):農業勞動力比重的絕對差距縮小,相對差距擴大。 (3)通信結構(因特網普及率)的世界前沿與國際差距 因特網是網絡通信的重要平臺。因特網普及率的世界前沿(表1-25):在1990~2002年期間,因特網普及率(因特網用戶/1000人)的世界前沿從8上升到573。因特網普及率的國際差距(表1-25):國際絕對差距在擴大,但相對差距先擴大后縮小。 三、社會制度和觀念的時序分析 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社會變遷是全方位的,必然包括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的變遷。事實上,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變遷的時候,社會制度和觀念也發生著變化。有些時候,社會生活和結構變化與社會制度和觀念變化是基本同步的,但更多時候它們是不同步的。沒有社會制度和觀念的演變,就沒有真正的社會現代化。 在本期報告里,社會現代化的社會制度和觀念,特指人類社會的社會領域的制度和觀念。很顯然,社會領域的制度和觀念的變遷是非常復雜的,發生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時空里;即使在同一個國家,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的社會制度與觀念的變遷,也可以是不同步的。如果希望在有限篇幅里,全面完成社會制度和觀念的時序分析,那將是不現實的。本章第一節關于社會時間和社會形態的分析,為社會制度和觀念的時序分析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框架。這里,重點陳述社會領域和人口與健康等分領域的制度和觀念時序變遷的事實。 1、社會制度的時序分析 根據制度經濟學家的觀點(諾思 1999),制度是規范人類行為的規章、程序、倫理道德和習俗的集合。社會制度是關于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結構的制度。沒有社會制度的進步,就沒有社會現代化。下面重點分析基本社會制度和人口與健康等分領域的社會制度。 (1)基本社會制度的變化 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人類社會先后出現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等四種基本社會形態,每一個基本社會形態都有自己的基本社會制度,過渡時期有過渡性社會制度,亞社會形態也有相應的社會制度。在基本社會制度變遷的同時,社會各個領域的制度也發生著變化;同一個基本社會形態的基本社會制度,可能會有幾個變種。 基本社會制度是關于社會資源的所有、配置和分配的制度。在原始社會時代,基本社會制度是原始公有制,社會資源是公有的,社會資源平均分配或按需要分配。原始社會時代的過渡時期,產生了私有制,但社會制度仍帶有公有制的色彩。在農業社會時代,基本社會制度是土地制度,包括奴隸制、莊園制、游牧制或佃農制,社會資源是私有的,君王官僚和奴隸主(莊園主或地主)決定社會資源的配置和分配。在工業社會時代,基本社會制度是市場經濟和社會福利制度,國家和市場決定社會資源的配置和分配。知識社會時代的基本社會制度將是信息網絡和知識相關制度,知識資源生產、配置和分配的制度正在形成之中(表1-26)。 新社會制度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從孕育、引入、發展、成熟到被淘汰,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特點。于是,從一種基本社會制度到另一種制度,必然有一些中間形態的社會制度,可以稱為過渡性社會制度或亞社會制度。在原始社會時代,亞社會制度有母系社會、漁業社會、園藝社會、游牧社會的制度等。在農業社會時代,亞社會制度有狩獵采集社會、游牧社會、園藝社會的制度等。在工業社會時代,亞社會制度有各種原始社會、農業社會的制度等。在知識社會時代,亞社會制度包括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服務社會的制度等。 (2)人口與健康等3大分領域的社會制度的變化 人口與健康領域的社會制度。原始社會時代:自然生殖、母系和父系家庭,沒有公共衛生制度。農業社會時代:鼓勵生殖、大家庭和道德婚姻,農村社會,沒有公共衛生制度。工業社會時代:有節制的生殖、法定婚姻和離婚,城市社會,建立公共衛生制度。知識社會時代:生殖、家庭、婚姻多樣化,適應郊區化和信息化的公共衛生制度等。 學習與工作領域的社會制度。原始社會時代:沒有正規教育,男狩獵女采集,平均或按需要分配。農業社會時代:非規范的小學教育,家庭式手工勞動,自然作息制,按權力或地權分配。工業社會時代: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現代工廠制度,工業化標準工作制,按資本或按勞動分配等。知識社會時代:普及高等教育,數字化工作,彈性工作制,按貢獻分配等。 休閑與福利領域的社會制度。原始社會時代:自然休閑,氏族或部落安全制度等。農業社會時代:季節性休閑,家庭成員自保,沒有社會福利,傳統安全制度等。工業社會時代:法定休閑時間,現代交通通信,現代社會保障和福利,現代公共安全制度等。知識社會時代:多樣化休閑,信息化交通通信,多樣化社會保障和福利,數字化安全制度等。 2、社會觀念的時序分析 社會觀念的變化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是學術思想層面——社會思想的變遷,其二是社會規范層面——道德觀念的變化,其三是國家政策層面——社會制度的變化。上面已經討論了社會制度的變化,道德觀念需要專門研究,下面重點討論社會思想的歷史演變。 社會思想史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關于社會思想史,有大量文獻,例如,于海的《西方社會思想史》和王處輝的《中國社會思想史》等。很顯然,全面介紹社會思想史,將超出本報告的范疇。這里簡略進行社會思想的時序分析。 (1)社會思想時序分析的時間坐標 社會思想的時序分析,不是社會思想的編年史,也不是社會學家的編年史,更不是社會學名著的百科全書。我們認為,社會思想與社會時間、基本社會形態的關聯分析,可以作為社會思想時序分析的一種方法。盡管有些社會理論,或者超前或者落后于它產生時的社會時間和社會形態,但是,它必然帶有它那個時代的社會烙印。所以,可以將社會時間作為社會思想時序分析的時間坐標。 事實上,由于社會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不同,不同社會形態有不同特點,需要不同思想;不同社會形態的思想,也會有不同特點。雖然不同社會時間和社會形態有不同的社會規律和特征,由于社會變遷的不同步和日益廣泛的國內和國際交流,在某個社會時間和社會形態,可能存在著多種社會思想,它們相互影響。如果沒有分析框架,就容易失去頭緒,無所適從。采用社會時間作為分析的時間坐標,就相當于對社會思想進行了聚類。 社會思想的演變,既反映了思想家和社會學家對社會規律和社會理想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們對某種社會制度和觀念的推崇。這就意味著社會思想既有科學的成分,也有想象、猜測或辯護的因素。很顯然,不能把全部的社會思想作為真理,也不能低估任何一種社會理論的歷史意義。每一種社會思想,都可能具有某種歷史或地理局限性,都可能具有某些知識和技術局限性,因為科學的不斷發展必然不斷更新人類的知識和技術系統;沒有人能夠準確預知未來科技的重大突破,并把這種新知識的影響融合到自己的社會理論中去。所以,必須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各種社會思想,而不應該超越或脫離歷史和發展的邏輯。 (2)基于社會時間的社會思想的演化 從原始社會到知識社會,人類的社會思想是不斷變化的(表1-27),這種變化是合乎邏輯的。例如關于社會關系的基本觀念,原始社會是平等思想,農業社會是專制思想,工業社會是民主思想,知識社會是全球化思想等。所以,需要分別敘述不同社會時間的社會思想。 在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的社會觀念是非常樸素的,社會資源是公有的,男狩獵女采集,分配是平均的,對貢獻大的人給予獎勵;在原始社會時代后期,產生了原始私有制。 在農業社會時代,人類社會的基本形態是各種專制社會,社會資源是私有的,資源的配制和分配是特權控制的;人類的社會觀念開始變得越來越復雜,既有滿足政治需要的社會策略,也有充滿理想的社會憧憬,還有對社會現實的基本描述。在農業社會的前期,有古代文明的奴隸社會觀念,古典文明的多元社會思想,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民主社會思想、東方文明的封建社會思想等,例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思想家提出的“大同社會”和“太平社會”等理想社會思想,至今仍有廣泛影響。在農業社會的中期,封建社會思想是主導觀念,包括東方社會思想、阿拉伯社會思想和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社會思想等。在農業社會時代后期,封建社會思想繼續發展,但隨著歐洲科學革命、宗教改革、商業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發生,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社會思想,成為歐洲社會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重要社會思想,如科學、民主、平等和自由等,直接影響社會現代化進程。 在工業社會時代,人類社會的基本形態是各種民主福利社會,社會資源由國家和市場所配制和分配;人類的社會思想空前活躍,社會學得以產生和發展。在工業社會時代的前期(18世紀),啟蒙運動的社會思想繼續發展和傳播,《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國富論》、市民社會、《愛彌爾——論教育》等思想,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思想進程。在工業社會時代的中期(19世紀),社會思想百花齊放,古典社會學破土而出,并快速發展;實證社會學、社會進化論、普通社會學、歷史和人文社會學、教育社會學、工業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保守主義、功利主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現實主義等社會思想,猶如長江后浪推前浪。在工業社會時代在后期(20世紀前70年),社會思想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現代社會學的思想流派紛呈,包括結構功能主義、城市社會學、福利社會學、醫學社會學、知識社會學、激進社會學、日常生活的社會學、符號互動理論、沖突理論、交換理論、批判理論、系統理論、現代性理論、現代化理論、社會轉型理論、傳媒理論、結構主義和社會指標等;關于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發展研究,如發展社會學和依附理論等,也受到重視。 在知識社會時代,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的世界前沿開始進入知識社會,人類社會基本形態尚沒有完全形成,但已經產生了一批新社會觀點,例如,后現代社會理論(后資本主義、后工業社會、后現代社會、后現代主義、后結構主義、后物質主義、后現代性、后現代化理論、后-后現代社會理論等)、后傳統社會、世界體系理論、全球化、世界公民社會、女權主義、環境社會學、生態社會學、生態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社會、理性選擇理論、結構化理論、風險社會、再現代化、反思現代性、多元文化社會、多元現代性、消費社會、學習社會、智能社會、信息社會、網絡社會、數字化社會、賽博空間、創新社會、知識社會、生活質量和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等。很顯然,目前發達國家處于知識社會時代的早期,已經誕生了一批新觀念;在中期,還將產生新思想,如生物經濟社會、文化經濟社會等;在后期,也會涌現新的理論。 小結 在過去300年里,社會現代化是一個持續進行的歷史過程,舊的社會生活、結構、制度和觀念逐步被新的替代,新的社會生活、結構、制度和觀念從誕生、成長到成熟,一波又一波,不斷演進。由于不同國家和民族對新舊社會的態度不同,而且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條件不同,世界社會現代化進程非常不平衡。有些社會變量的國際差距持續擴大,有些社會變量的國際差距經歷擴大和縮小兩個階段。社會公平從來就是相對的,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總趨勢是促進社會公平,盡管過程是不平坦的;通過加速社會流動、普及義務教育和普及社會保障與福利,國家內部的社會公平得到極大改善。但由于社會現代化進程不同步,世界范圍的社會公平并沒有得到改進;事實上,過去300年里國際差距和不平等擴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