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劍波 見習記者 杜琳
2005年全國“百強縣”排名第一的蘇州昆山市,日前宣布率先實現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面小康”縣(市)。
在昆山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民營經濟所做的貢獻到底有多大呢?昆山市經
貿委的一組數據指出,昆山民營經濟地稅貢獻近半,并解決了全市一半以上勞動力就業問題。
昆山是我國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的著名縣級市,民營經濟發展一直是短腿、是弱項。1997年,昆山市專門成立外向配套協作中心,由政府部門派出專職人員負責,在每個鄉鎮都設有聯絡員,初步組建了網絡機構,開始扶持民營經濟的發展。至2003年,昆山市大力實施民營發展戰略,以原創型企業為主,以服務業項目為主,以引進外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和規模型的企業為主,利用配套協作中心,把外向配套作為發展民營經濟的關鍵舉措來抓,協助民營企業進入跨國公司的核心生產體系,較好地解決了外援型經濟和內源性經濟之間的金融問題,促進了外企生根、民企升級。
截止到2005年底,昆山市GDP達到730億元,三年翻一番;財政收入實現116.8億元,三年翻一番半,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1.6億元;進出口總額完成330億美元,三年翻兩番。在昆山實現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民營經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計,在近兩年的發展過程中,昆山的民營企業增長了200%,注冊資本已經達到了206億元。去年前10個月,稅收以后達到260億元,增長了65.2%。截至2005年11月底,昆山民營企業上繳利稅占全市地稅總額的46.9%。
中共昆山市委書記曹新平介紹,三年來,全市民資每年保持100多億元的強勁投入,服務業在新增注冊外資中占20%,在新增注冊民資中占50%以上。同時,昆山市先后規劃建設8個原創型民營企業基地,推動民營經濟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大力引進國內大企業、大集團,不斷提高民營經濟發展水平。
據統計,截止到2005年11月底,昆山為外資作配套的民營企業近1000家,配套項目近1500個,配套銷售額近200億元。配套行業涉及精密機械、電子、自行車、汽車零部件、印刷包裝等等。配套拓展了民企的眼光,開拓了民企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民營企業實現了從零部件的配套向核心產品技術配套的轉變,實現了從為外資配套到內外資相互配套的轉變,最終開創了從為外資配套到自創品牌、自主創新的發展轉變。
民營經濟在對整個昆山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方面貢獻是突出的,尤其是對本地人口的就業方面,近三年中,平均每天10家民營企業在昆山誕生。目前為止,全市已有私營企業1.5萬多家,注冊資本180多億元,個體工商業3萬多戶。在江蘇全省縣(市)中,昆山民營企業數量居第一。如果按照平均每家私營企業3個股東計算,昆山的“老板”至少有七八萬,形成了很強的致富帶動效應,解決了全市一半以上的本地勞動力就業問題。連同昆山外來的打工人員,在民營企業就業的人員達24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