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店審批權下放 抓大店放小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6日 10:20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2006年注定是商界不平靜的一年。在國內零售業的揣測不安中,中國零售業的大門將進一步的開放。日前,在商務部的網站上貼出了一份“急件”:自今年3月1日起,外商投資內地商業領域的部分審批權將下放到省級商務主管部門。這次下放的部分審批權包含三類,單一店鋪面積不超過5000平方米,且店鋪數量不超過3家,其外國投資者通過設立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中國開設的同類店鋪總數量不超過30家的企業;單一店鋪面積不超過3000平方米,且店鋪數量不超過5家,其外國投資者通過設立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中國開設的同類店鋪
為什么選擇在這樣的時機下放權利?為此,商務部的解析是簡化審批程序,商務部外資司綜合處吳處長道出了原因:“這次下放審批權,醞釀了半年。也是為了讓地方少跑幾次部里,簡化辦事程序。”據透露,商務部的放權計劃是,今年放開到省會城市,明年預計可以開到地級市。這次相關審批權下放意味著今后外資單店面積不是很大的連鎖店,如便利店、小型超市、折扣店、品牌專賣店等業態將迅速開業。 放權等于送蛋糕? 此次放權,是中國入世后的又一個重大舉措。那么這次放權是否意味著就是簡單的給外資企業送蛋糕?據有關人士猜測,這次的放權其實更大的是形式上的確認。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黃江明介紹說,實際上很多外資企業通過各種辦法早已在不少地區開設了大型的賣場超市,而不少省市的商業網點規劃卻還未完成。 毫無疑問,如何把握“現在中國開放的度”是業內人士擔憂的問題。去年上半年以來,政府批準的外資企業數量大大超過前12年開放批準的中外合資企業總和304家,現在每個月都要批復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企業。在零售業,當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之時,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外資零售企業有一半實際上已經進入中國,其中90%是通過與地方政府的“默契”而違規進入的。所以業內人士擔憂,此次零售業部分審批權的下放會在某種程度上給外資的擴張插上了翅膀,也意味著給外資企業送了個比以往更大的蛋糕。 的確,目前外資在中國的擴張步伐不斷加大。如在瑞典的宜家計劃在未來18個月內在中國商店數量將翻番;英國百安居的網絡覆蓋了中國20多個城市,其目標是到2010年開出100家分店;泰國的易初蓮花在中國的賣場達68家,今年還將新開30~50家,使中國的超市總數超過100家。而在此情況下的過去一年,由于大賣場、大超市繼續的過度膨脹,造成了賣場之間、商圈之間的惡性競爭。“一些主要的連鎖零售商對消費者的吸引能力在下降,”央視市場研究(CTR)消費者研究總監劉之朋分析,很多歐洲國家前三名零售商可以占到市場份額的60%~80%,在中國前十位的零售商市場份額加在一起在省級市約15%,在地級市不到10%,在縣級市不到5%。與此同時,中國零售企業的平均利潤總額不及外國零售企業的1%,利潤率比外國零售企業低2.5個百分點,企業內部資金積累能力較差,企業擴張需要從外部大量融資。而行業競爭的不確定性和國際巨頭的強勢進入,又使外部融資的難度加大。看來,這次放權“蛋糕”遠不如預想中那樣大。 放權有利零售發展 實際上,此次放權更多的是考慮目前國內零售業業態發展并不均衡的情況。就目前得到的情況分析,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本土企業,近年來都把目標鎖定在能聚集更多人氣,帶來更多銷售額的大賣場、綜合超市、購物中心等的爭奪上,致使一些地方大體量的商業店鋪趨于飽和,甚至擁擠,由此帶來的過度競爭也對中小零售企業造成生存壓力。 與此同時,規模不大的專業店、幾百平方米的便利店等的發展卻明顯滯后,比如在一線城市,能夠滿足高端消費群體提高生活質量和檔次的高檔消費品的經營仍很缺乏。有專家指出,此次放寬外資企業審批權后,專賣店、便利店等業態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如果零售業不發展,對于制造業也是一個很大的制約。”黃江明表示,中國零售業應該加速發展,提高商品通過零售渠道流向消費者的能力,以此促進內需。但從目前來看,本土零售企業無論是在數量、規模上,還是在經營能力、業態創新等方面,短時間內都難以滿足這種要求。“同樣是一個店,外資企業的銷售額要高出本土企業的1/3或一半。國內零售業有必要借助外資,也需要引進一些新的業態來加速發展。”業內人士指出,外資的加速流入短期內勢必對本土零售企業造成影響,畢竟本土企業還沒有強大到對外資的進入熟視無睹的地步。但市場開放不僅僅是愿不愿意的問題,本土企業必須直面這種競爭,而且,在經過數年的與狼共舞之后,本土企業也已具備了一定的競爭能力。 審批權十分有限 “表面上商務部放權給地方了,但對重量級企業的控制并沒有放松。”上海一位零售業專家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則認為,隨著外資進一步開放,一些小型外資超市將會增多,省級商務部的審批權會逐漸體現出來。“外資企業審批權限進一步下放、簡化手續后,外資進入零售業肯定還會提速,”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黃江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零售領域多年來一直存在未按正常程序申報而開設店鋪的現象,在零售市場全面開放時,外資企業已經遍地開花。放寬審批權限,將使得以往存在的暗箱操作轉向公開化和透明化,有利于市場環境的凈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簡化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審批程序,雖然將地方審批的權限從以往的單店面積3000平方米擴大到5000平方米,但對于體量超過5000平方米的商業店鋪,審批權限并沒有下放。而且規定,對通過并購方式設立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如果境內外企業被同一管理層所控制或其實際控制人為同一人,也需報商務部批準。 黃江明就此分析,對于單店面積不是很大的連鎖店,如便利店、小型超市、折扣店、品牌專賣店等,這顯然是一個利好消息。“這些業態的國際連鎖品牌,將可能借機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對于體量大的大店,還是應該受到嚴格審批。“如果大店發展太快,對中小企業的殺傷力比較大。適當限制大店的超速發展,也是國外普遍采取的做法。”(相關報道請見B2版) 三大新規同時出臺交易所債券市場日趨規范 本報特約記者張偉海綜合報道 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布,將于2月6日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債券交易實施細則》,在全面規范債券交易結算行為基礎上重點明晰國債回購制度改革內容。 與此同時,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發布《債券登記、托管與結算業務實施細則》,證券業協會發布《債券質押式回購委托協議指引》。 上證所有關負責人表示,兩個細則和委托協議指引的出臺將對交易所債券市場的發展產生重要意義,改變長期以來交易所市場依托業務通知規范債券交易、結算行為的局面,并使交易所債券市場規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據了解,交易細則配合結算細則重點完善了國債回購制度,使交易所國債回購安全可靠:首先,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建立國債回購“質押庫制度”,融資方進行回購時需將回購所用國債存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質押庫帳戶”,實現質押品轉移占有。這一變革消除了原來債券質押的模糊空間,從機制上防范了風險券商挪用客戶國債回購融資的違規操作。 其次,新的質押式回購按照證券帳戶進行交易,徹底防范標準券串用風險。在此基礎上,上證所依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提供的質押庫帳戶信息對回購交易實施前端安全檢查,這將使國債回購交易安全性與現貨交易一致。 上證所有關負責人透露,新的國債回購制度擬于2006年5月8日起實施。(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