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養老新政-思考篇:養老新政三問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6日 09:27 燕趙都市報

  1養老新政緣何出臺?

  做實,歸欠———不能不改的問題

  “拆東墻,補西墻”、“拿上班族的錢,發退休者的養老金”,了解我國基本社會養老政策的業內人士都會用這樣形象的說法來解釋新政之前的養老“空賬運行”模式。而新
政,就是為了要做實個人賬戶。

  “這是一個不得不改的局面。”省會一位基層養老保險管理人員告訴記者。

  那么,我們的個人養老賬戶為什么會“不實”呢?

  據專業人員介紹,我國養老金制度實行的一直都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即將職工及其單位上交的養老保險費分為“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兩部分。把“社會統籌”部分拿出來供養現在的退休人員,而“個人賬戶”部分則歸個人退休時使用。

  不過問題在于,我國是在1997年才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因此,在1997年前所有的職工都沒有個人賬戶的積累,這批人退休后盡管要領取養老金,但其個人賬戶都是“空賬”。而目前我國養老保險社會統籌部分尚難完全支付離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因此,在職職工個人賬戶的資金便被用于“統籌”使用。正是在此背景下,職工養老金“個人賬戶”變成了“有賬無錢”的“空賬”。據了解,為維系這一制度的正常運轉,不得不挪用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資金,我國已形成了約7400億元的空賬,并且每年還在增長。

  問題還不僅如此,“除了空賬,還有‘收不抵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保研究所的李剛博士表示,目前養老金“缺口”有兩個涵義,一是指當年收的養老保險費不夠支付當年的養老金支出,就是“收不抵支”;另一個是指“空賬問題”。有媒體報道說,未來我國養老金缺口將達到9.15萬億。

  據了解,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14%,到2030年,中國人口結構將從現在的15個勞動力供養1個老人變為3.3個勞動力供養1個老人。

  “也許目前還不會出現問題,但當年輕人逐漸變老的時候,當老齡化高峰到來的時候,必然會帶來新一輪的支付危機。而一旦發生支付困難,就會對整個社會體系造成沖擊。”那位基層養老保險管理人員不無憂慮地表示。

  2做實兼做小

  國家為何“拿”我的錢?

  改革,當然是利好。但人們之所以對此次養老政策調整如此“高度關注”,其實,并不僅僅是因為空賬,一個更切實的問題是,新政在做實個人賬戶的同時,也將個人賬戶“做小”了———

  從2006年1月1日起,個人賬戶的規模統一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并且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全部歸入社會統籌———個人賬戶規模縮減了。

  “為什么改革空賬問題,要縮減我們的個人賬戶?”一位接受采訪的企業人士說,新政實施后,正像有關領導解釋的那樣,企業和個人都沒有增加負擔,但也沒有減少負擔,而事實上職工個人養老賬戶又確實縮小了,因為企業繳費都被“統籌”掉了,落不到個人賬戶中。這位企業人士的直言不諱恰恰表達了很多人的“心事”。

  “短期看個人賬戶確實是減少了,但從長期看,是個利好,有利于保障職工個人長遠利益。”那位基層養老保險管理人員表示,“國家財政要逐漸將原來的‘空賬’填實,確實有一定困難,此舉可以稍稍緩解一下壓力。”

  事實上,在新舊養老制度的轉軌過程中,已經產生了約8萬億元人民幣的養老金債務總額。中國人民大學課題報告顯示,“這是從1997年到2033年期間我國政府需要支付的職工養老金費用總額。”

  據課題組調查,目前,1997年前退休的那一部分老人已經全部在90歲以上,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已經很低;1997年前參加工作、1997年后退休的那部分“中人”由于多年來的養老金個人賬戶積累,擁有使用自己養老金個人賬戶的權利,政府的負擔將大大減輕。也就是說,如果我國養老保障制度能平穩推進,做實個人賬戶,30年后養老金缺口將得以填平。

  “但僅有政府的重視和努力還不夠,”李剛博士評價說,“還需要有實質性措施予以解決。”此次養老新政把個人賬戶“做小”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為了完成從空賬到實賬轉變所需要的巨額資金。

  3社保、商保、企業年金

  瘸腿的“三足鼎立”

  養老新政只是讓養老金賬戶變實,讓中國人實現“老有所養”的措施之一,而我們“三足鼎立”的養老結構卻還只存在于美好的“設想”之中。

  其實,我國已經建立起國家基本的社會養老保險、企業年金(以前稱為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三大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它們都是勞動者退休后收入的主要來源。

  然而,現實卻不容樂觀。“空轉的社會養老保險資金、賭局般的商業養老保險以及稚嫩的企業年金共同構成了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有人以這樣的語句來描繪目前三足鼎立的“瘸腿”現實。

  事實上,這個說法并不夸張。

  對付“空賬”這個撓心的問題,養老新政雖已開始,但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如何解決養老保險覆蓋率低、收支嚴重失衡,如何提高養老金運作效率等問題,都已擺在了桌面上,亟待解決。

  而對于商業養老保險,局面也并不好過。除了人們,特別是中小城市的居民保險意識薄弱的原因外,“連我們專業人士都不主張客戶購買傳統型養老保險,特別是在低利率的現在。”一位保險代理人馬先生坦言相告,“其實就是一種強制儲蓄,用別的投資手段完全可以做到,可能收益率還會更高。”

  馬先生說,一般而言,同一款且繳費期限一樣的傳統型養老險種,在不同時間段購買所獲得的收益會有天壤之別。有壽險公司曾做過相應的測算:保險利率在8.8%時,購買傳統養老保險所獲得的收益翻一番僅需9年時間;而當保險利率在2.5%左右時,獲得同樣的收益所需的時間長達36年。由于傳統養老保險收益是依據險種面市時的銀行利率而定,且一旦設定就不再變化,因此如果選擇低利率時購買,就好比在股票最高時購買一樣,“很可能要吃虧!”

  保險圈內的這種判斷,使得保監會通過發展商業養老保險來部分緩解養老保險的歷史重任,顯然一時難以完成。

  而另一支柱“企業年金”又顯得過于稚嫩。社保機構經辦企業年金,經過長達13年的“運作”,企業年金的規模并沒有足夠做大。“推不開。省會也就一兩家企業為職工入了企業年金。”省會社保部門的管理人員坦言企業年金市場的無奈現狀,因為這需要企業增加一筆不小的開支,這就要求企業的效益要好,有足夠的實力,同時還要有足夠的“意識”。

  事實上,即使是社保改革試點的遼寧,其社保中心管理的企業年金也僅為接近2000萬的規模,更多的地區只有幾十萬或者幾百萬的規模。換句話說,除了上海和深圳,其他全部都是“散戶”。

  已獲得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資格的太平人壽河北分公司相關人員告訴記者,企業年金其實有很多“優點”,它不必像社保養老一樣,必須持續地交納,如果企業效益好,有能力的話應持續為職工繳納,而且可以作為稅前列支項目,而如果中途效益不行,企業年金可以中斷,職工一樣可以拿到賬戶中的養老金,只不過是多繳多得,少繳少得。而另一方面,企業為職工多繳年金,等于給職工戴上了一副“金手銬”,在人才競爭壓力面前,多了一個砝碼。

  但我國企業需要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及

住房公積金的費率加在一起已經超過40%,由于企業年金要靠企業“自愿”,并且還要有“能力”,因此對企業年金的態度并不“熱情”。

  有專業人士表示,養老金替代率在80%,人們退休后才可以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那么,我們的“三足”該做出怎樣的“進步”才能最終達到“鼎立”?

  鏈接:養老金缺口是世界通病,世界各國如何解決養老金問題

  據了解,養老金缺口問題并非我國的“專利”,而是世界各國的“通病”。從一些國家成功的養老金改革經驗來看,我們對此問題并非束手無策,而是有著很多措施可以借鑒。

  比較常見的是收支標準改革,包括:提高領取養老金的標準,如法國對其公共部門的雇員就實行改革,提高其領取全額養老金所需的工作年限;改革養老金支付的指數化方法,將與收入指數掛鉤改革為與價格指數掛鉤;將與稅前工資掛鉤改革為與稅后真實工資掛鉤,英國和德國先后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及90年代進行了這一改革。

  為了響應世界銀行關于建立養老金多支柱體系的倡導,歐盟各國近年紛紛由單一支柱向多支柱體系轉型。英國、德國、西班牙通過改革,已經形成了兩支柱體制:基本保險加補充保險;介于現收現付(固定收益制)和基金制(固定繳費制)之間的名義賬戶制(NDC制)為轉軌國家所青睞。

  NDC制的資金來源于工薪稅,用于當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支付。但不同之處在于NDC制建立了個人賬戶,并將其繳費記入賬戶,個人賬戶余額將影響到員工退休后領取養老金的金額高低。

  智利政府早在1981年就開始實施基金制。通過準確定義原有養老制度下的養老金的價格,使個人擁有相應份額的資產,為每個職工建立可投資的個人養老基金儲蓄賬戶,成立相應的基金管理機構,專項管理經營該基金。

  (本報記者:王榮娟)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