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要因時而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6日 07:25 經濟參考報 | |||||||||
日前到一航空工業前輩家拜年,自然而然談起了造飛機這個老話題。一方面感慨現在趕上了好時候,軍機也好,民機也罷,自主創新的呼聲高,投資力度大;一方面嘆息航空工業幾十年,搞的項目不少,搞成的不多,最令人遺憾的是至今沒形成個體系。 搞軍工的前輩都愛懷念聶老總,就象體育界尊崇賀龍元帥一樣。這位前輩也不例外,他更加了一句:聶老總原是抓航空的,后來才去抓“兩彈”,如果是聶老總一直抓下去--
人們愛拿航空同航天比,大致的意思顯然是航空不如航天成果大,不如航天那樣在國際上揚眉吐氣。搞航空的委屈又憋氣:委屈地是航空對工業基礎要求更高,新中國那點底子同航空業的要求差距更大。憋氣是另一面,與“兩彈”相比,航空得到的重視、支持顯然比不上。鄧小平曾說過,社會主義的一大優越性就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話就是比著兩彈說的。但用在航空上就差了點意思。想當年,三年困難時期全國為兩彈讓路,周總理親自化緣。航空就沒這么大福氣。 記得采訪航空工業的時候,有航空人談航空的困難,談著談著蹦出這么一句話:就是買不著才成全了兩彈。是呀,兩彈買不著,甭說成品,圖紙、元件、設備一樣也買不來。也正因為這,徹底斷了中國上上下下的念頭,只有橫下心自己造。這一橫心,橫出最高層親自抓,橫出全國大協作,把計劃體制、組織動員上所有的潛力發揮了個淋漓盡致。那時創下的傳統、建立的隊伍、打造的平臺至今依然發揮著強大的作用。 其實,不僅兩彈,那個時代,幾乎所有大項目無一例外都是大協作產物。大慶油田如此,東風汽車廠如此,后來幾大鋼廠、化工廠都是如此建設的。這種大協作彌補了單個經濟部門、經濟單位技術、資金、人力上的缺憾,發揮了計劃體制下動員組織上的優勢,是那個時代自主創新的成功模式。但這種模式也有它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自上而下的動員體制所帶來的,缺乏內在創新動力,缺乏靈活反饋機制,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目標單一時,它可以不計代價實現目的,如果目標是成長變化的,它要么無法實現更正后的目的,要么實現即落伍,很難取得理想成果。改革開放后電子行業有幾個項目 即是如此。 航空,說實話,麻煩就在從技術挑戰的難度和協作規模上堪比兩彈,從實現目標的變化上又遠超兩彈,因為國際競爭者在不斷給你制造新的趕超目標。如果有一個有遠見、有恒心且有強有力組織能力的領導者來彌補體制內缺陷,起到項目推動者的作用,或許會給航空業打下良好的基礎,縮短差距。但這種寄希望于某人的體制其成功率顯然是不大的。 現在的航空業,實力基礎遠超當年。但當年所獨具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現在也不具備了吧?當年所欠缺的遠見、恒心和應變能力現在又改善多少呢?我所面對的這位老前輩默默無語。 每個時代都應尋找適應此一時代的自主創新之路。聽說造大飛機已提上議事日程,能否避免重蹈覆轍,不再是老熊掰棒子?且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