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國私人汽車產能五年以后也未必過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6日 02:47 北京晨報 | |||||||||
賈新光反駁“汽車產能過剩論” 國家發改委的統計數字再次將汽車業卷入“過熱產業”的“黑名單”邊緣。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汽車業產能已達800萬輛,超過需求200萬輛,在建產能220萬輛,而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產能則將達到1000萬輛。這使得汽車“產能過剩論”在年初再次興起。不過,對于這一判斷,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對中國汽車
●無效產能過剩,有效產能不足 從2001年開始,中國汽車業一直在產能過剩的天平上上下晃動,但即使在最險的2004年也終于逃過一劫,被從“黑名單”中剔出。但隨著2005年汽車利潤近50%的大幅下滑,國家發改委對中國汽車業亮起了紅燈。 不過,此次據說由各廠家上報的產能統計而成的數據和由此得出的結論,受到了包括汽車廠商和專家在內的廣泛質疑。 “這說的是幾年以后的事,并非現在,現在沒有形成的產能不能算”,賈新光說。通常,汽車產業的產能鑒定周期是5年,而以目前私人汽車的發展速度而言,“5年以后也未必過剩”。 更重要的是,企業用毫無依據的產能目標來博取名頭、地方用夸張的規劃顯要政績的“虛擬產能”在汽車業廣泛存在。“很多產能最終都沒有落實。” 而另一方面,產能不足的危機在國內主力汽車廠商中普遍存在:廣州本田已“無產可增”,思域不得已放到了東風本田;北京現代在實現了從15萬輛到23萬輛的“高級跳”之后,30萬輛的產能決定了今年最多只能做一個7萬輛的“中級跳”;而奇瑞則囿于20萬的現有產能,每月甩下1000多臺訂單…… 因此,簡單的產能相加是不科學的,“無效產能過剩,有效產能不足”的“相對過剩”才是國內汽車業的真正現狀。 而對于將汽車業推上“過熱產業”的“鐵證”——200萬輛的產銷差,賈新光認為“這個數據是正常的”,“所有企業的產能設計理應有一定的富裕,有一個發展的余地。” ●2006中國汽車業將小手術不斷 對于這種相對過剩的產能分布狀況,賈新光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過去增長快的企業繼續給項目;下降的企業不給;資金、市場沒有落實的不批”,要區別對待而非“一刀切”。 此外,把緊進入汽車業的大門應成為政府部門的治本之舉,賈新光提出三個“管好”:管好土地審批;管好資金進入,鼓勵自有資金,限制貸款,以免把銀行拉下水;管好項目負責制。 而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清理無效產能。這部分產能的主力就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汽車民企。在吉利等企業的感召下,民企“造車風”漸起漸盛,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小作坊”式的借殼造車。針對此,國家發改委上月末對已發放的WMI(世界制造廠代號)進行了清理。在擬撤銷的WMI公示清單中,124家車輛生產企業將被永久終止車輛產品生產或被取消生產資格。而有消息稱,民企今后進入汽車業將受到更為嚴格的限制。而規模過小的新進民企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自然排擠出局。 無論是業界猜測,還是從政府傳出的信號看,2006年的中國汽車業必將是小手術不斷。因此,賈新光提醒,企業應盡量原地改造,提高單位產出。同時,加快企業間兼并聯合、重組。此外,他建議汽車企業在資金盈余時預購土地經營相關產業以避風險。而站在宏觀調控的角度,大規模的“汽車城”、汽車出口園區、零部件園區是賈新光強烈反對的。晨報記者 劉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