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對社會風險五問 社會風險是危言聳聽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8日 12:42 新華網 | |||||||||
一問:中國存在社會風險是危言聳聽嗎? 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后,中國進入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工業化、城鎮化逐步深入,改革已經處在爬坡的攻堅階段,矛盾凸現、危機易發。 以環境為例,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環境可持續指數"排名中,中國位居第133位
水資源短缺也非常嚴重。600個城市中已有400個出現水短缺問題。難怪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要說:"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容量已達到支撐的極限。" 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只是諸多風險的一個縮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北大教授丁元竹透露,他們曾組織98名專家,把2010年前中國社會的不確定因素或曰風險因素歸結為就業、"三農"、金融、貧富差距、信心和誠信等十多個方面。 風險有一個長期潛藏和孕育的時期,如果不進行積極應對,今天的風險則有可能成為明天的災難。 二問:社會風險是對和諧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否定嗎? 應對社會風險與建設和諧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本質上有相通之處。 建設和諧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對中國社會風險日趨加大的積極回應,是要防范大規模災難的發生。早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就提出"五個統籌",要解決人和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拉大、人民內部矛盾尖銳化等五個方面的問題。這五個方面,就是最容易孕育風險的地方。 社會風險概念的提出,從本質上表明這個社會是一個自我批判的社會。研究風險社會、不斷反思我們的發展,意義就在于防患于未然,讓我們活動造成的、本來不可預見的后果變得可以預見,從而控制原本不可能控制的事情。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同時,不能忽視而是要加大對社會風險的關注和研究。 三問:中國人的社會風險意識如何? 風險著眼于未來,而大多數人關注的一般是現在的發展和享受,其價值觀是功利的、務實的、相對短淺的。特別是中國長期處于和平時期,經濟發展形勢良好,所以總體上,中國人的風險意識比較淡薄、應對風險經驗不足。 環境生態日益惡化,國人參與環保的熱情卻不高。在去年的國家級大獎"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中,參與候選人推薦的群眾僅有38523人;而被捧為"亞洲英雄"的娛樂"超女"明星李宇春,獲得的短信支持高達300多萬個。這一對比,令人深思。 2003年底重慶開縣發生井噴事故時,一些村民不是逃命,而是站在那里看熱鬧,等到心里感覺不舒服時想跑,卻已經跑不動了。 當前迫切需要在全社會開展風險意識的啟蒙。 四問: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風險意識? 現代風險"一視同仁"的特點決定了呼同一種空氣的人、喝同一流域的水的人、吃同一種食品的人、食同一種奶粉的人,都有可能同時受到極大威脅。正如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貝克所說:"在威脅的風暴大潮之中,我們的確是處在同一條大船上。""沒有人是孤島,誰也無法自全,每個人都是大地的一片。"所以,要牢固樹立"天下風險,匹夫有責"的意識。 這其實是很高的一個要求。很多人認為只要自己有足夠的財富,就可以逃避風險。很多人對國家許多治理社會風險的事業漠不關心。 樹立風險意識還要從小事做起。對許多人來說,丟棄一粒紐扣電池是非常隨便的事情,可是它能夠污染相當于一個人一輩子用的水。 樹立風險意識,當然還包括掌握基本的識別災害、防災自救的本領,從而提高在洪災、火災、地震、流感發生時的生存能力。 五問:中國如何治理風險社會? 有沒有危機意識,能不能有效應對危機,是檢驗一個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大告誡全黨: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近年來,地震、水旱災害、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突發公共事件頻繁發生,考驗著黨和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渡難關,許多突發公共事件得以較好處置,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不斷提高。 2006年新年伊始,國務院公開發布實施《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國務院是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發生Ⅰ級或Ⅱ級突發公共事件應在4小時內報告國務院。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要追究責任。 有了預案,面對風險和危機,我們從此更加沉著。 應對危機需要大智慧。目前尤其迫切需要各級政府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以防范風險為出發點,用長遠的、全局的眼光積極調整社會政策、發揮各方面的作用,有效化解人口、資源、環境以及效率、公平等方面容易引發風險的因素。(記者 周盛平) 來源: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