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掀起了一場滑雪場“圈地”運動,北至黑龍江,南至深圳,大大小小200多家滑雪場拔地而起。近日記者在對北方地區滑雪產業的采訪中得知,作為舶來品的滑雪經濟在中國經歷了短短幾年的“大躍進”之后,已成為一把雙刃劍——在斬獲巨大的商業利潤和滿足大量都市消費群體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構成了極大威脅。滑雪產業正面臨尖銳的環保質疑。
維護不當極易造成水土流失
“我本人分管旅游,應當提倡大力發展滑雪旅游產業;但作為一個林業工作者,我又發自內心地不愿意建太多滑雪場,尤其是那種不注重夏季維護的滑雪場。”中國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森林旅游管理局局長于澤波矛盾地說。
據介紹,滑雪場若維護不當,對植被的破壞將會相當嚴重。春夏季冰雪融化時,滑雪場已開發出的雪道若不植草,將會引發水土流失,進而破壞生態環境。“我國東北地區一些建在林區的滑雪場都存在這種隱患。”于澤波表示,雖然黑龍江省一些大中型滑雪場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已開始著手夏季的植草維護,但高昂的植草費用仍然讓一些資金實力欠佳的滑雪場望而卻步。據悉,一個滑雪場正常應用于夏季植草的費用平均約為100多元/平方米,比開發雪道的費用還高。
與此同時,北京的環保人士也指出,位于京郊的滑雪場不同程度地破壞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山地植被系統,削弱了生態屏障對于治理沙塵暴、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作用,容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人工造雪“喝水”現象嚴重
與東北地區不同,我國其它地區的數十家滑雪場因氣候原因無法使用天然降雪,而它們普遍使用人工造雪無疑正在“喝掉”一些缺水城市和地區的生活用水。
以北京為例,在北京市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富德發表“京郊滑雪場一年喝掉4.2萬居民生活用水”的論斷后不久,中國滑雪協會代表行業作出公開回應,認為北京十多家滑雪場每年造雪抽取地下水29.73萬立方米,年回收利用地下水11.9萬立方米,加上其它水源,總計在50萬立方米至60萬立方米之間,對居民用水不構成威脅。
但無論如何,北京是一座重度缺水城市。調查顯示,2005至2006雪季京郊所有滑雪場均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鋪設雪道和營造雪場氛圍。與此同時,北京地區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0.5米左右的速度下降,全市地下水累計超采已達60億立方米。一方面,為了保證向北京供水,包括河北赤城在內的許多地區犧牲了太多利益;另一方面,嚴重缺水的北京正在成為北方的“滑雪勝地”。環保專家表示,京郊近幾年建成的十多家滑雪場大部分靠抽取地下水來維持人工造雪,由此帶來的環境后果是水源地涵養能力下降、地表水流失。
“綠色”標準呼之欲出
2005年11月初,北京市水務局正式出臺的《北京市滑雪場用水管理要求》,被很多人認為是政府對滑雪場所表達的“綠色”立場。在這份節水令中,政府宣布將按照定額給滑雪場下達用水指標,執行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不但如此,滑雪場還要建設融雪水及雨洪收集、利用設施,并使用節水型器具。北京市副市長牛有成近日向外界透露:“現在北京市發改委正在做調查,包括滑雪場的用水量、節水措施及下一步改進的方法。”
黑龍江省旅游局局長薄喜如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黑龍江旅游局將通過對滑雪場質量等級標準提檔升級的方式,加強對滑雪場環保措施方面的監管。據悉,黑龍江于2001年制定的滑雪場質量等級標準,根據滑雪場雪場設備及設施基本條件、旅游交通、游覽、安全保險、衛生、通訊、綜合管理、接待容量等九個評價項目,從高到低將滑雪場依次分為SSS、SS、S級三個等級。旅游部門現已對22家雪場進行了評定,并要求旅行社組織的團隊必須到有等級的滑雪場。“我們正在研究討論將環保評價項目列入該標準中,以規范行業發展。”薄喜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