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與“為國家”同樣值得尊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4日 09:11 中國經濟時報 | |||||||||
■青山 烏魯木齊一項調查顯示,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令人憂。(1月23日《中國青年報》) 這個結論,緣于一個調查。去年12月,烏魯木齊市第70中學的張冬老師所帶的高一
責任,是一個人對他人和群體所負的利益要求,責任使人的生活變得崇高而富有意義,人生之真諦全在“責任”二字。這大概是張老師組織這次調查的意義所在。但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這個調查結論,值得商榷。 要證明中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必須搞清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概念很大,內涵也豐富。在現代社會,無論是哲學家還是社會學家,觀點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比較一致,那就是個人感覺對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社會責任感首先是家庭的,然后是集體的、民族的,繼而是國家的,最后,像白求恩那樣,是國際的。 換言之,一個人通過自己辛勤勞動,對家庭作出一定貢獻,是社會成員社會責任感的第一位表現。這是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幸福,國家就失去了富強的本質含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杰出代表弗洛姆曾言:愛自己才能愛家庭,愛家庭就是愛社會。事實上,一個精神正常的人,至死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家庭責任。如白求恩大夫臨終前,特囑托聶榮臻司令員“請求國際援華委員會給我的離婚妻子撥一筆生活的款子,或是分期給也可以;在那里我(對她)應負的責任很重,決不可以因為沒有錢而把她遺棄了”。 一個難以對個人、家庭負責的人,能對國家、社會有多大的責任感?令人生疑。在筆者看來,觀察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是否有社會責任感,首先應觀察其對自己、家庭的態度。然而,我們一度把社會責任感看得高大化和沉重化了,經常以“舍小家為大家”,扭曲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也許正因如此,當中學生回答“為自己或家庭而學習”這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答案時,張老師等人卻認為這是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 價值觀越是多元,社會就越會豐富、飽滿,富于人性。而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就是使每一個生命都得以展現,受到欣賞,得到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為自己和家庭學習”與“為祖國富強學習”,同樣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同樣值得尊重。我們絕不能以“為祖國”的高尚名義,給那些“為自己與家庭”的學生扣上“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