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改革的試金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7日 10:20 揚子晚報 | |||||||||
如果一家國際評級墊底的中國中型銀行都能以兩倍以上的凈資產溢價獲得外資入股,那么持續半年的“銀行賤賣論”也該知趣地悶聲了。無論廣東發展銀行(廣發行)最高達85% 的多數股權落入哪一家外方競標集團的手中,這家銀行的股權轉讓與結構重組,都足以考驗中國當局在金融改革中擺脫局部利益與過時觀念的政治決心與智慧,并給予他們向國內外投資者與公眾進一步展示這些決心與智慧的機會,正如一年以來金融重組在相關爭論中所邁出的激進步伐一樣。(參見FT記者報道“中國廣發售股”)
內外資財團圍繞多數股權的爭奪戰已經把這家“支持廣東經濟建設” 出身,不良貸款率在中國屬同類最高之列的銀行捧成了市場明星。收購要約中最高超過2.2 倍(甚至還可能再增加)凈資產溢價不僅遠高于此前外資入股建行、中行時略高于1倍的價碼,甚至高于IPO受熱捧的建行二級市場估值。 而在2003年11月,廣發行僅獲得標準普爾“CCCpi”評級,該評級在中國銀行業屬最低之列;截止目前,該行已深陷財務困境,重組資金缺口超過人民幣600億元。即便考慮該行立足中國第一金融大省的優勢、政府財務支持與此后的IPO好景,這一溢價都遠超出令該銀行感到幸運的水平——主持競標的中國當局更足欣慰,因其關鍵一著,在于放開了 25%的單一外資機構在銀行持股比例限制。 根據最后一輪競爭三家財團(花旗— 凱雷—中糧、平安—ING、法國興業—華聞)的出價,競購者竟愿意以最高超過240億元的出價獲得100余億股權(占85%)。三家主導收購者的股價都對消息作出了積極反應,這與數月前RBS(蘇格蘭皇家銀行)和BoA(美國銀行)入股中行與建行時的市場質疑與股價下跌構成鮮明對比。 廣發行如何能如此受追捧?首要的解釋是,85%的控股權將意味著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業的重大突破。如果在大型國有銀行中僅能占一席之地的10%~20% 股權會被認為是受限投資行為,那么在一家中型銀行,獲得絕對控股地位、全面控制董事會、重新任命管理層則意味著重塑這家銀行組織機構與信貸文化,使之“脫胎換骨”的大好前程。而在德意志銀行購買華夏銀行股權之后,懸而未決的這類標的只剩廣發行一家:盡管是窟窿最大的一家,卻也是戰略投資者最有望獲得地方政府支持、對其進行徹底改造的最后一家。 這場金融、商業與人事交織的股權爭奪戰看來仍撲朔迷離,但此輪重組的政策影響遠為深遠:截止目前的最后一輪競標情況顯示,大步伐引入外國戰略投資者改造銀行部門的思路在最高層并無根本分歧;地方政府(前控股股東)、中央銀行與監管機構精心設計與操作重組與競標程序,與此前中建兩行主要通過管理層操作截然不同,可謂最大化股東利益楷模。 更為突出者,是其擺脫外資入股銀行25%股權比例成規(這在證券業重組中已有類似先例),足可為中國金融改革突破性案例:2000年以來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研究表明,全球領先金融機構進入新興市場給當地銀行體系帶來顯著效率改進,應以有意義的控股權為條件——25%很難說是“有意義” 的。此前25%限制帶來的市場疑慮,與此次85% 突破造就的投資者熱捧兩相對照,更可見廣發行案例的政策里程碑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