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高管縱論中國金融三大難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16:52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改善利率結構破解銀行困境 新華社電過去的一年被稱為中國銀行業有史以來變化最大的一年。這一年,有國有商業銀行上市,也有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再有11個月,中國銀行業就要完成加入世貿時的承諾,將全面對外開放。中國銀行業改革將面對怎樣的挑戰和困難?來自多家機構的銀行高管對此一一作答。
銀行改革是否能化解金融風險 長期以來,我國金融體系始終要面對抵御多重風險的壓力。與國外成熟金融體系相比,我國金融機構自身的生存、發展能力不強;社會信用體系缺失;金融運行受政策振蕩影響;市場結構不合理,銀行融資比重占到90%以上。以上種種金融風險,被國外專家評論為:中國的金融體系距全面危機之間,只差一根導火索。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認為,長期以來我國金融體制所隱藏著的巨大風險成為我國銀行改革的一大決定因素,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率達到30%左右,國際罕見;風險內控形同虛設,有的分行達到90%,貸出來的錢打了水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國家通過兩次注資、兩次剝離,花費巨大資源進行銀行業改革。可以說這是背水一戰,改革的復雜性,緊迫性、艱巨性,不容回避不容拖延。 到現在為止,銀行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和成果,表現為資產質量顯著好轉,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是,從金融安全的角度來說,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得以化解,“一個巨型炸彈的引擎被拆除了。” 銀行業開放是否會危及國家金融主權 截至2005年10月末,我國已有17家境內商業銀行引入了合格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173家銀行在我國的23個城市開設了238家代表處。但就在銀行業開放步伐日益加快的同時,“國有銀行股權被賤賣”、“銀行業大規模引進外資將威脅中國金融安全”之類的說法,也不斷見諸報端。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說,我們應正確看待金融主權風險。對于金融主權的防范和化解,有一種建議是關起門,不和外界來往。但是,由于有貿易,有結算,有匯率,因此我國的金融機構不可能和世界不來往。中國的金融肯定主要由中國人自己建,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同樣不容懷疑的是,我國金融業必須向國外先進制度學習,金融業改革必須堅持開放政策。 深圳發展銀行行長韋杰夫認為,很多發展中國家把外資和外資銀行排斥在外,但中國下了決心,落實世貿組織的承諾,在很快的時間,在國有銀行實現了外資入股,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勇敢的決策,而且是非常正確的。由于中國銀行體系不夠多元化,外資的進入會在引進新產品,在引進新的資本渠道,在員工素質的培養,在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等方面引入新的想法,相信這些新理念會幫助中資銀行獲得發展。 銀行流動性困境如何破解 2005年9月份,中國銀行業存貸差資金達到9萬億元,是2000年的3.7倍;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2000年至2004年,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超額準備金已經由4000億元增長到12650億元,年均增長率接近33%。長期困擾中國銀行業的銀行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在近幾年來,正在轉變為金融機構流動性日益過剩。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認為,銀行業流動性過剩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直接資金市場不發達,金融資產的品種少,大量資金只能涌向銀行。而銀行業流動性相對過剩,將導致銀行業過度競爭,競相追逐大戶,非理性降低貸款條件和下調貸款的利率,并將放大信貸和利率的風險。過高的流動性投向資金和貨幣市場,還將導致貨幣市場主要投資工具的利率持續走低甚至和存款的利率產生倒掛的現象。 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說,要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首先應大力發展理財業務,理財產品的推出既給居民提供了風險相對較低和收益比較高的投資工具,同時可為銀行分離存款,大力減輕商業銀行的壓力;其次,利用金融市場的創新,逐步改變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過剩的問題。鼓勵或者允許商業銀行和國有資金進入股票債券市場,給商業銀行增加投資渠道或者拓寬渠道。第三,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進一步拓展商業銀行利潤空間。改善資本市場的利率結構,想辦法創造能夠連接不同市場的產品,將存款和債券市場、存款和貨幣市場的收益掛鉤,應用衍生產品規避風險,更注重應對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曉航/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