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俊 劉文元發自上海北京
昨日,豆油期貨正式登陸大連商品交易所。首次掛牌的5個合約高開低走,收盤漲幅均在1%以上,成交非常活躍。
豆油各合約昨天全天共成交13.9萬手,成交金額71.42億元,總持倉量為4.7萬手。
當天,各月合約大致收在每噸5000~5100元之間,這與目前國內4級豆油現貨價格相近或稍低,這一價格與現行的大連大豆、豆粕期價相呼應。市場參與人士指出,從豆油期貨第一天的交易情況來看,市場關注度較高,收盤價格基本合理。當天,大豆和豆粕期價都出現小幅下跌。
豆油期貨上市,標志了大商所大豆系列產品已完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期貨品種體系的構建。
當天豆油期貨上市典禮結束后,大商所召開“油脂企業保值避險座談會”。九三油脂有限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指出,豆油期貨的上市,對油脂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個品種與已經上市的大豆、豆粕期貨共同構建了一個完全封閉的品種套保體系。
“我相信豆油品種上市以后會進一步帶動豆粕和大豆期貨的更加活躍。同時,豆油期貨上市后,對國內油脂行業走出困境必將帶來新的希望。”他說。
在大商所豆油期貨沒有上市之前,油脂企業在參與國際豆油貿易時價格一般通過兩種方式決定:一是買賣雙方按照“一口價”確定,“一口價”多由賣方報出,買方接受;二是通過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豆油期貨價格來確定。前一種方式,風險很大。而后一種方式,如果在CBOT價格不能反映全球供需關系的時候,中國的油脂企業也會面臨巨大的困境。
中盛糧油助理總裁劉京認為,2005年本是一個大豆產品供大于求的一年,但是2005年芝加哥市場出現了不正常的現象,由于指數基金的介入使美國期貨市場與其現貨市場產生一個很大的脫節,它的價格走勢幾乎和全球的現貨發生不應有的背離。從去年2月份開始,大多數國內企業,包括許多外資企業,都受到了這個價格沖擊。也就是說,2005年芝加哥期貨市場作為一個大豆全球定價中心,跟現貨市場脫離了關系,使榨油行業受到了損失。作為中國的油脂現貨企業,如果不想在芝加哥定價的話,就買“一口價”,但買“一口價”時,市場風險也很大。
劉京指出,在芝加哥市場價格不可信的情況下,大連期貨市場將是唯一一個能把國內的供求關系和國外市場聯系起來的避險平臺。所以,在2006年大連豆油期貨上市正逢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中國國際期貨總裁馬文勝認為,豆油期貨上市將促進中國大豆貿易的現貨模式發生深刻變化。他指出,油脂企業進入期貨市場,目前主要目的是通過交割套利或者通過獲取一些利差來保值,賣出豆粕和豆油,之間的利差如果超過了預期的利潤,就可以保值了。但是,企業利用好保值工具不是簡單地介入市場,而是要在企業中樹立商品期貨的戰略觀念,把利用期貨市場提升到戰略營銷的地位,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良性的功能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