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專稿:2005年中歐雙邊貿易額將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6日 16:27 商務部網站 | |||||||||
商務部新聞辦公室文章類型:原創內容分類:新聞 2005年是中歐建交30周年,中歐關系日漸走向成熟,雙邊經貿合作持續、健康、穩定、快速發展。 一、中歐繼續保持彼此重要貿易伙伴地位
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我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按我國海關統計,2005年1-11月中歐雙邊貿易額達1967.8億美元,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5.3%,同比增長23.6%。其中我國出口1302億美元,同比增長35.9%,增幅超過對美、對日出口;進口665.6億美元,同比增長5%。預計2005年雙邊貿易額將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提前8年實現中歐領導人2003年提出的目標。 就貿易結構而言,中歐雙邊貿易從原材料、輕紡產品、農產品等初級、低檔產品逐漸向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過渡,結構顯著改善。中國對歐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幅更為明顯,2000年以來,中歐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額增長近兩倍,年均增幅32.5%,歐盟已超過美國成為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第一大市場,主要商品類別為計算機及其零部件、家電消費類電子產品、通訊設備及零件。 二、快速增長的貿易帶動和提升了雙邊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 在雙邊貿易的帶動下,以雙向投資和技術引進為主的中歐經貿合作不斷豐富和發展。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累計最大技術供應方的地位,同時還是我國累計第四大實際投資方。截至2005年10月底,我國從歐盟引進技術20925項,合同金額871億美元;歐盟累計在華投資設立企業22076家,合同外資金額847億美元,實際投入467億美元。歐盟對華投資多在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產領域,質量和效益良好,磁懸浮列車、空客飛機和核電站等項目已成為中歐合作的標志性項目。 歐盟企業除繼續在中國沿海地區大力開展經濟合作外,還積極參與我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部分歐盟企業正在將其在華生產和研發基地向勞動力、土地及其它成本更為低廉的上述地區轉移,成為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的新亮點,其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已經開始顯現。 與此同時,以華為、中興、TCL、海爾等為龍頭的一大批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歐盟投資創業,已取得初步進展。 三、雙邊經貿關系日臻成熟,磋商機制不斷完善 2005年11月,第20屆中歐經貿混委會在布魯塞爾舉行,這是自2004年底新一屆歐委會上任以來,中歐之間舉行的第一次混委會。這次會議對中歐雙邊經貿關系進行了全面的回顧,并對中歐經貿關系未來的發展作出了規劃和部署。在經貿混委會機制下,雙方各項對話機制進展順利。今年以來,副部級貿易政策對話機制以及司局級的經貿工作組、競爭政策對話、知識產權對話及工作組、紡織品貿易對話、市場經濟工作組等雙邊經貿磋商和對話機制均成功舉行并收到良好效果。 四、對歐盟擴大補償談判圓滿結束 2004年5月1日,歐盟進行了第五次擴大,波蘭、匈牙利、捷克等10國加入歐盟。在此之前,按照WTO有關規則,商務部向歐方提出以關稅和配額補償為主要內容的擴盟補償談判要求。2004年4月底,中歐啟動談判。這是我國加入WTO以來首次參加因關稅同盟擴大而導致第三國貿易利益減損的補償談判,我國還是第一個與歐盟舉行談判的WTO成員。經與歐委會舉行多輪艱苦談判,最終確保我國相關企業的貿易利益減損得到了充分補償。2005年11月,雙方在第20屆中歐經貿混委會上草簽了關于補償談判的雙邊協議。 在對過去十年中歐貿易增長的環境、特點和趨勢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商務部正在制訂中歐貿易發展的中長期目標。預計中歐雙邊貿易將很快達到3000億美元,歐盟將繼續保持我第一大技術供應方的地位,對華投資將在我引資來源地中繼續位居前茅。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走出去”戰略的推進和實施,中歐雙邊經貿關系將呈現雙向互利、形式多樣、全方位、多元化的共贏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