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養(yǎng)活中國》出臺前后【新聞背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6日 01:44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鐘禾 1994年9月,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發(fā)表了長達141頁的《誰來養(yǎng)活中國———來自一個小行星的醒世報告》。 布朗說,中國人口每年增長1400萬,收入也在迅速增加。與此同時,1992年和1993
在糧食需求急劇增長的同時,中國的糧食生產卻不能同步增加。隨著人口和工業(yè)經濟的同時增長,工廠、住房、道路、公路以及農作物種植都在爭奪寶貴的土地資源,結果是當中國最需擴大農田面積時,農田面積卻在縮小。 布朗強調,中國正以極“危險”的速度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變。一般地說,如果將中國廣大的剩余勞動力中的1億人轉移到工業(yè)部門,假設每個工廠能有100名雇員,就需建100萬個工廠,再加上倉庫和道路等一些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必將犧牲大量農田。 盡管可以通過增加農業(yè)投入,提高農業(yè)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來增加糧食單產,但由于水資源不足等原因,單產提高的潛力十分有限。日益嚴重的缺水狀況也影響著糧食產量的增長前景。此外,還取決于某些環(huán)境趨勢———包括土壤侵蝕、灌溉系統(tǒng)的漏水和鹽堿化、空氣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盡管目前還沒有直接計算空氣污染和酸雨造成了多大程度的糧食減產,但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糧食生產因此而遭受的損失是巨大的。 總之,1990年至2030年,一方面是糧食需求增長85%,另一方面是糧食生產減少20%,于是造成中國巨大的糧食產需缺口(3.66億噸),即中國到2030年國內糧食生產只能滿足需求的42.5%,其余的57.5%要靠進口糧食來滿足。 由此,布朗提出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將來是否有支付能力大量進口糧食。答案是肯定的。二是若中國大量進口糧食,是否有哪個或哪幾個國家能夠足額提供。考慮到上述的諸多因素,布朗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沒有誰能夠提供如此多的糧食。1980年以來,世界糧食每年出口平均約2億噸,其中一半來自美國,而美國也面臨著農田損失和灌溉用水轉為非農業(yè)利用。預計今后40年美國人口將增加9500萬(包括自然增長和移民),美國可供出口的剩余糧食不會增加得太多。 “事實是沒有一個國家,或者沒有一組國家可增加其出口潛力去更多地填補中國潛在糧食短缺的一小部分。” 與此同時,預計世界其他地區(qū)也將出現大量的糧食短缺。到2030年非洲預計需要2.5億噸糧食,是目前進口的10倍。印度次大陸預計缺糧也比目前要大好幾倍。伊朗、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等許多國家由于人口迅速增長在今后幾年內將面臨的糧食缺口同樣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未來的糧食大量短缺將促使世界糧價大大超過以往的水平。目前興旺的世界糧食市場就會動蕩不定,世界糧食形勢將處于危險的境地,全球各國的安全將得不到保證。 布朗總結道:對今后世界糧食供求影響最大的是中國,中國糧食的不足也就是世界糧食的不足。世界經濟的未來已和中國的經濟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未來的缺糧將迫使其他國家的政府重新估計這些國家的人口承載能力,及其人口和消費政策。他警告世界:“食品的短缺伴隨著經濟的不穩(wěn)定,其對安全的威脅遠比軍事入侵大得多”。 《國際金融報》(2006年01月06日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