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工商時報:稀缺的救命藥為何會變成廉價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1日 00:00 中華工商時報 | |||||||||
就在人們為醫藥價格的高企忿忿不平之時,一些廉價但據稱可以救命的藥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據報道,近日,上海用于治療白血病的關鍵藥物“環磷酰胺”斷貨,一名患兒因此面臨生命危險。據了解,這種藥物療效好,毒性反應低,但就因為價格便宜,幾乎沒有廠家愿意生產,事實上還有更多價格低、療效好的藥品面臨停產、短缺困境。
現在,凡事先從道德說起,似乎已經成了很多評論屢試不爽的定式。對于這件事的評論好像也不能例外。事情一出,很快我們就看到了批評醫藥廠家“惟利是圖”的評論,直接就站得高看得遠地把板子打到了藥品生產廠家的身上。當然,順便也把政府有關部門捎帶了進去,說“這就需要政府實施服務和干涉職能,不要等到真的出現藥荒,政府才高度重視”,云云。 但是把這件事掰開了揉碎了看看,似乎它說明的不是這些道理。相反,這件事說明的不是市場經濟的弊端,而是市場機制缺位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其實面對這件事,我們首先應該問的是,既然這種藥品能夠救命而且稀缺,它為何還會廉價?我們已經知道,決定一種商品價格的除了它本身的價值———比如“環磷酰胺可以救命,就是它的市場稀缺程度了。按照報道的說法,這種藥是一種好藥,而且這種藥在市場上極為稀缺,那么它為什么還會是一種廉價藥呢?究竟哪里出了問題?真的是因為藥廠惟利是圖和政府職能部門干涉不夠嗎? 在我看來,藥廠或者別的什么廠就應該惟利是圖。試想,藥廠如果不圖利,何以養活它的職工,何以繳稅養活更多的人?這兩年,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其實,對于眾多的中國企業而言,這是一個很奢侈的話題。如果說社會責任,企業增強自身的的盈利能力,能讓更多的人因此養家糊口,就是最大的社會責任。如果說道德,這也就是企業最大的道德。討論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許目前我們還只能從這里起手。 應該說,廉價救命藥稀缺這件事,根本就不干醫藥企業的事兒。它說明的其實是在醫藥市場中市場機制的缺位,我們說,價格是市場供需關系的信號。在市場供需關系發生巨變之后,價格卻不變,這正常嗎?稀缺的救命藥擺脫不了廉價的命運,與那些人神共憤的莫名其妙的高藥價,共同勾勒出我們現在醫藥市場的畸形特征。 對此,政府職能部門當然有責任,但是這里的問題顯然不在于“需要政府實施服務和干涉職能”。雖然沒有更明確的說法,但是我們可以猜測,“環磷酰胺”這種救命藥雖然稀缺卻仍然廉價,除了政府指導價在作怪,還能是別的什么?單就此事而言,它說明的即便不是政府干預過多,也是干預失當。(31G4)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