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若祥:中部崛起的產業優勢問題及發展思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09:08 中國經濟時報 | |||||||||
■學人新論■賈若祥 中部地區的產業優勢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國土面積102.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0.7%,2004年GDP總量為32088億元,占全國的19.7%。中部地區的經濟
區位熵又稱專門化率,它由哈蓋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運用于區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反映某一產業部門的專業化程度,以及某一區域在高層次區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指標。在產業結構研究中,運用區位熵指標可以分析區域優勢產業的狀況。 通過計算某一區域產業的區位熵,可以找出該區域在全國具有一定地位的優勢產業,并根據區位熵Q值的大小來衡量其專門化率。Q的值越大,則專門化率也越大。根據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2004年)中的有關數據,通過整理計算,可分別計算出中部地區以及中部各省份不同行業相對于全國同類行業的區位熵。 一般來講,如果產業的區位商大于1.5,則該產業在當地就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中部地區面臨的產業問題 中部地區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煤炭采選業、有色金屬采選業、黑色金屬采選業等能源原材料采選業以及能源原材料的后續加工產業領域,如有色金屬礦冶煉及壓延業、黑色金屬礦冶煉及壓延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等,這些產業在生產過程往往存在比較普遍的高消耗、高排放特點,在我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過程中,對于這些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部地區產業特別是具有優勢的能源原材料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嚴重 中部地區的能源等資源相對豐富,但近期資源新增探明儲量的增長遠低于開采耗竭速度,且開采速度越來越快,開采成本逐步增加,大部分資源開采已經步入中年期,有的已經步入老年期,資源枯竭嚴重影響了中部地區資源產業的持續發展。根據中國礦業年鑒統計,中部地區共有122個礦業城市(鎮),其中屬于中年期的92個,老年期的14個,幼年期的僅為15個。中部地區的煤炭、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資源占據很大優勢,但是在長期的資源開采過程中,也造成了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環境污染,致使地面塌陷逐年擴大,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部分城市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城市,甚至成了世界級的環境污染區。 比如,長期的煤炭開采,給山西省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根據中國科學院2003年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山西省的“環境支持系統”在全國排倒數第二位。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2003年度中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頭三位就是山西省的臨汾市、陽泉市和大同市。 (二)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差 雖然在近期內由于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等產品的市場需求大,致使這些資源產業增長很快,效益不斷提高,但是這些資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并不高。 首先,由于市場需求的拉動,促進這些資源產業超強度開發,“有水快流”的開發模式大大縮短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年限,難以為接續產業的培育與發展留下足夠的時間。據測算,大同市2001年底侏羅紀煤炭可采儲量不足15億噸,按目前的生產規模,開采年限僅能維持20年左右。資源產業不僅存在超強度開采的現象,而且開采方式十分粗放,目前山西省的煤炭資源回采率平均僅45%左右,其中地方鄉鎮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低,回采作業落后,資源回采率大部分在35%以下,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其次,企業辦社會現象比較普遍,資源產業負擔沉重。其中煤炭企業辦社會負擔一般要占到煤炭企業總支出的15%-20%。 第三,資源型產業稅費負擔較重,影響自身積累。資源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般工業行業相比,人力及設備投入占總成本的70%以上,物耗成本卻不高,能夠抵扣的項目不多,同樣的增值稅率,相比之下,資源產業特別是采掘業企業承擔的稅負就較重。另外,資源型企業在繳納各項流轉稅后,還要再繳納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對資源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和水平有較大影響。再加上當前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礦區職工下崗再就業壓力大,這些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不斷沉淀和累積,嚴重影響資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過分依賴資源開發的增長模式尚未轉變 目前,中部地區圍繞資源產業結構的調整多,發展新興接續替代產業的步伐慢,仍屬適應性產業結構調整,離實現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要求還有相當遠的距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資源導向思維的慣性力。 二是采掘業的剛性約束力。資源采掘業在人員、技術、設備等方面呈強剛性特征,轉產十分困難,再加上負擔多、包袱重、資金缺乏,致使資源產業沒有能力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 三是企業缺乏轉型的動力。由于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資源產業往往追求短期效益,缺乏從長遠考慮來發展其他產業。 四是政府缺乏轉型的能力。由于企業管理體制和財稅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資源型城市特別是縣級資源型城市境內的資源企業創造的大部分稅收上交上級財政,當地留成較少,資金積累微薄,致使城市政府財政緊張,無法憑借自身財力實現經濟轉型。 五是城市缺乏轉型的魅力。資源型城市大多基礎設施陳舊、環境污染較重、城市形象不佳,對投資者缺乏吸引力。如霍州、介休,道路破舊,大氣污染嚴重,基本沒有非煤產業的外來投資者。 中部地區產業發展思路 中部地區崛起,在當前一段時期內還要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能源原材料產業的優勢,不斷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這就需要中部地區在發展這些產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破壞以及資源枯竭之間的關系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一)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相統一 近期內,資源產業仍將是拉動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相統一,對于中部地區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大技術、政策、法制等層面的工作力度,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建設節約型社會。目前發展循環經濟已是中部許多資源型城市和工礦企業共同的選擇并取得很大成效,湖北鄂州循環經濟產值已達60億元,古“銅都”銅陵被列為安徽清潔生產試點城市。 (二)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 (三)發展接續產業,推進經濟轉型 首先,要整合中部地區眾多的資源采選業,通過提高環保標準和技術標準,提高資源開采效率,減少生態環境破壞,防止超強度開發,變“有水快流”為“細水長流”,為經濟轉型贏得足夠時間。其次,積極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特色農業、新材料業、高新技術產業、旅游文化等替代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引進外部的戰略投資者,借力發展。 (四)建立利益補償機制,統籌區域經濟發展 中部地區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雙基地”建設任務,但是,糧食生產和能源資源采選業處于產業鏈條的最上端,附加值和效益都很低,在與其他產業競爭時處于劣勢地位,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行又離不開這些產業,需要這些產業為國家做出貢獻。因此,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以促進這些產業的健康發展。要不斷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形成體系,建立礦產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此外,還要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促進中部地區產業的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