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科研項目賽場挺熱市場好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08:03 人民網-市場報 | |||||||||
我國高校科研產品大多尚處于“自娛自樂”狀態,缺乏一個促進其市場轉化的有效的信息平臺。多數企業存在的“短視”行為,“只同甘不共苦”,也很少能投資或直接參與高校成果的轉化,這是導致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華大學王曉峰同學的科技作品FIYFIRE電子系統設計平臺被作價400萬元,成功地與四川龍泰金屬有限公司簽定了合作協議書。雖然大學生的科技成果有如此驕人的表現,卻
近日,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第九屆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比賽成果轉讓簽約儀式上,走出了實驗室并與市場親密接觸的大學生科技作品再次遭遇尷尬。 與市場接軌高校科研創新難以承受之“重” 有中國大學生科技奧林匹克美譽的挑戰杯賽事,每兩年舉辦一次。自舉辦以來,全國1000多所高校(包括港澳臺數十所高校)約200多萬大學生直接或間接參與了比賽,挑戰杯也一度成了我國大學生科研成果的競技場。 與比賽的宏大規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學生參賽作品屢屢在市場上遭到冷遇(上屆比賽作品僅有12項與企業簽約,約占作品總數的2%),參加成果轉讓會的企業幾乎給出了同一個答案:產品研發與市場需要脫節! 一項統計表明,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能夠簽約轉化的不到30%,轉化后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又只占被轉化成果的30%,也就是說,高校科技成果中只有約10%能夠取得較大效益。 “與理論相比,實踐顯得更為重要”,作為本屆“挑戰杯”評委會成員之一的奚廣慶教授坦言,科研創新一定要與市場相結合,否則被“束之高閣”的調研報告和理論模型將很難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曾經帶領復旦大學三度勇奪“挑戰杯”冠軍的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盧大儒教授說:“目前我國高校還不具備獨立進行科研產品市場轉化的能力。” 他說,高校實驗室的科研功能有限,就算某產品研制成功,也只代表經過實驗室這一“小試”,并不說明此產品就可以走向市場,這需要有關風險基金等資本的加入。而在我國風險基金制度還很不完善,也正因為如此,多數企業存在“短視”行為,“只同甘不共苦”,很少能投資或直接參與高校成果的轉化,這是導致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不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學生科研重市場?重創新? “如果單純關注科研成果轉化,將有失偏頗,源頭創新、自主創新意識雖然不能直接帶來市場效益,但同樣非常重要。如果從市場轉化角度來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是毫無價值嗎?”盧大儒說。 他說,在國際競爭中,誰掌握了“標準”,誰就占領了“至高點”,“標準、概念的制定需要開拓創新,而這可能與市場并無太大關系”。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表示,在高校科研作品中,尤其是大學生科技作品,不應太強調市場,能推進市場當然好,但能否進入市場、能否發揮經濟效益并不是科研作品優劣的唯一衡量標準。 大學生科技成果急需“補鈣” 有專家表示:如果說市場是給尚處于蹣跚學步中的大學生科技成果“拐杖”,那么更為重要的是高校加強自身的“補鈣”———改革現有的應試教育模式,建立良好的有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大環境。 盧大儒教授表示,現階段我國高校有專門面向教授的科研經費,但尚未設立供學生科研創新的培養經費,往往學生有“金點子”,但就是沒有資金支持。從機制建設方面看,這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為了準備參加大學生科研比賽,各高校可能或多或少撥給學生少量臨時性科研費用,這也許會成就一個或幾個科研尖子,但從長遠來看,這推動不了高校學生整體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形成不了鼓勵學生創新的機制,從而不能使學生創新思維的‘花朵’遍地開。”盧大儒說。 王乃彥院士也表示,我國大學的招生制度一定程度上以分數為最終衡量標準,而很少考慮學生是否擁有創新能力。在我國高校招生評價機制尚未健全的今天,高校肯定漏掉了不少可造之材。 《市場報》(2005年12月30日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