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家通訊企業的董事長曹先生給筆者說了這么一件事:不久前,企業牽頭準備組織國內幾位技術專家到某國參加一國際會議。按會議安排,這些專家將與外國專家共同討論通訊領域一項國家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的問題。該項國家標準是西安這家企業多年科研技術攻關的結果,已得到我國相關部門的認可。沒想到,所有技術專家在辦理出國簽證時無一例外地遭到拒簽,并因此導致相關提案被擱置,標準的轉化工作被拖延。
曹先生說,這只是他們在標準國際化之路上受到打壓的冰山一角。事實上,一些跨國公司對其他國家新標準的打壓是全方位的,其考慮之“周全”、措施之“細致”令人驚訝!
標準成新門檻
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明白,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的技術就可能成為標準,誰就將擁有市場和產業的主動權。事實上,標準的重要性不止于此。在關稅壁壘逐漸被取消后,標準還成為保證安全消費、提高進口門檻的有效手段。如日本已經頒布的一項制度,對食品中農業化學品殘留限量提出更高要求。每種食品、農產品涉及的殘留限量標準平均為200項,有的甚至超過400項。此外,歐盟的電子電器指令、德國的多環芳烴檢測要求等,也都對我國出口企業采用國際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經濟發展越來越全球化,標準之爭也就會越來越白熱化。實施標準戰略已成為擺在我國企業、相關政府部門面前的重大課題。
企業“孤軍”難勝
從根本上講,企業是標準制定和實施的主體。但必須看到,我國整體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后,企業在制定和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時,尤其是一些關鍵行業、關鍵環節的技術標準,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遭到百般阻撓。在這種背景下,靠企業“孤軍作戰”顯然力量太過單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和協會的共同努力。
國際標準的制定,不僅關系企業的發展,也關系到行業,乃至一國的經濟安全。希望企業在向標準國際化邁進的路上,會有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不再因為被“拒簽”這樣的意外而放慢了步伐。
原國鋒
(日京/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