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化 韓國法寶中國軟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8日 10:25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謝國忠 盡管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國和印度的強勁增長上,2005年最終還是“韓國年”。韓國正成功地從“發展中國家”過渡到“發達國家”———在西方國家之外,目前只有日本完成了這個過渡。
韓國的制勝戰略———組織化力量,正是中國的軟肋。 從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起,韓國已經在其政治體制、金融體系和工業領域進行了結構調整。現今韓國經濟已擺脫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不再盲目地為固定投資提供資金,而是把目光轉向風險投資和贏利能力。韓國公司不再把資產積累放在首位,而是注重競爭力和長期贏利能力。 盡管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國和印度的強勁增長上,2005年最終還是“韓國年”。韓國的股市和貨幣在亞洲表現首屈一指,它正成功地從“發展中國家”過渡到“發達國家”———在西方國家之外,目前只有日本完成了這個過渡。 我認為,韓國最大的風險是可能出現較大的資產泡沫。韓國今天的情形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 韓國制勝戰略 5年前,我很擔心韓國的未來。當時,中國正要加入WTO;日本正進行結構調整,把重心轉向高科技;而韓國則夾在這兩國之間。我曾提到中國挑戰,而很多韓國人卻回答說,中國的繁榮對韓國有利。 我當時很是不解———韓國是廉價制造產品出口國,現在中國如此大規模生產更為廉價的產品,怎么會對韓國有利? 事實證明韓國人是對的,韓國的確繁榮起來了。我認為最近韓國農民在香港舉行的WTO部長會議上的抗議行動,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讓韓國取得經濟成功的某些素質:極好的組織力量,具有內聚力的文化。 韓國公司正是利用其良好的組織力量,沖擊了中國市場。三星電子、LG、現代汽車等韓國公司,以專注的設計能力和品牌塑造力席卷中國市場。它們的成功超出了所有最樂觀的預期。 韓國公司正在中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而中國同類公司卻普遍利潤率低下,依靠銀行放貸勉強生存。韓國公司已經成功地把它們自己作為技術領先者推向了市場。韓國成功的真正秘訣在于,該國的公司有著成功營銷的能力。好的市場營銷意味著公司能夠賺取足夠的利潤,從而支持研發,而研發又會反過來支持良好的營銷。 充足的利潤和強大的研發能力,形成良性循環,推動韓國公司發展;而很多中國公司則在低利潤和微弱的研發能力相交織的惡性循環中舉步維艱。 恰是中國軟肋 韓國的組織化力量,正是中國的軟肋。中國文化的核心特點是政府有最高的主導權。面對挑戰、面對競爭者,中國的機構往往用經濟規模擴張手段來應對。結果,在中國最成功的企業中,很多都是家族企業,家庭成員占據企業所有重要崗位。 這樣的家族式組織,很難發展出復雜的結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盡管海外華人群體擁有巨額財富,但中國至今未能建立起全球金融分支機構和消費者品牌。 在中國政府主導型的歷史文化之下,我認為,只有經過深度的政治改革和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國才可能出現大型的、有著復雜結構和良好競爭力的公司。現在西方企業家已經把中國當做建立全球分支機構的平臺,匯豐銀行和美國國際集團是兩個明顯的例子。韓國的企業正在效仿這個模式,顯示出強大的組織化力量。 這里我想特別強調韓國國民銀行(KookminBank)和韓亞銀行(HanaBank)兩個例證。這兩家銀行主要由外國投資者擁有,不必向政府或某個控股家族匯報。它們頗具競爭力和贏利能力。但在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還不存在這樣的銀行。 成功的副產品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韓國的成功帶來了一個副產品,那就是農民的困境。另外,韓國的中小企業也是受害者。這些企業往往依靠價格競爭,而來自中國的競爭使它們受到嚴重沖擊。中小企業的債務還可能為該國金融系統帶來麻煩。 一頭是大企業的繁榮,一頭是中小企業以及農業的不景氣,日益拉大的鴻溝使韓國內部關系越來越緊張。然而,如果韓國真的要在未來經歷一些階段性困難,我們預計它會找到辦法,挺過這段困難時期,就像它曾經做到過的那樣。韓國已經發展出“小國家,大企業”的制勝戰略,它和中國的“大國家,小企業”模式正好互補。正是這種恰好與中國相對的戰略取向,讓韓國的生活水準得以維持在中國10倍的水平。 (日京/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