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張曉松)今年6月,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的審計報告中,有關10戶中央企業原領導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兩個數字耐人尋味:這項審計共查出轉移挪用、貪污受賄等涉嫌經濟犯罪金額16億元,而由于決策失誤、管理不善等造成的損失卻高達145億元。
資金使用效益問題并不涉及違法,長期以來很難像腐敗問題那樣引起人們足夠的重
視。然而,正是在所謂“合法”使用的背后,決策失誤、管理不善、損失浪費……一個個巨大的黑洞正悄悄吞噬著財政資金和國有資產。
“財政資金是‘唐僧肉’,不吃白不吃”
不久前,青島市審計局對青島現代農業開發中心進行審計時發現,由于項目可行性研究不充分,這個中心竟然在生活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投資建立農業示范基地,實際根本無法運營,致使先期投入征地及工廠搬遷等費用400多萬元難以追回。
脫離現實、過分超前、盲目、輕率決策,使一些工程項目從立項起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而一些違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更是造成了巨額損失浪費。審計署副審計長劉家義談到投資效益時曾經舉了兩個例子:西部某貧困縣在縣城建中心廣場,面積5.2萬平方米,是天安門廣場的二分之一;還是西部某貧困縣,修了個占地100多畝的縣城廣場,投資額竟然達到全縣當年財政總收入的15%。
許多項目在建設過程中的損失浪費也是驚人的。2004年,山東省審計廳對省體育中心改造工程進行了跟蹤審計,結果發現,參與這一工程的25家施工單位都存在著高估冒算問題,有的重復計算工程量,有的變更設計,有的不履行約定。提報的約1.8億元工程價款中竟有四分之一是“水分”。
“如果不進行審計,這樣一個項目國家就要多掏5000萬元。”山東省審計廳投資審計處處長魯玉芹說,“施工單位都把財政資金看成是‘唐僧肉’,不吃白不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效益。2002年12月,天津市耗資1億多元建成紀莊子污水回用項目。但是,由于企業成本負擔較重,再加上政策引導和宣傳力度不夠、價格杠桿作用發揮不好等因素,水廠運行9個月每天售出的水量僅相當于設計能力的1%,累計虧損120萬元。
“決策失誤怎么了?經營不善怎么了?錢又沒放進我的口袋。”審計署科研所副研究員劉力云說,這是當前許多領導干部存在的思想觀念。他們認為,效益問題不是違法問題,只要財政、財務資金的使用是合法的就無可厚非。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一些政府部門的社會管理效率極低、效果極差。特別是在投資領域,低水平重復建設比比皆是,國有資產流失較為嚴重,市場秩序還不規范。
她認為,審計范圍要逐步從普通的財務收支審計向更高層次的效益審計延伸,堵住那些“合法”外衣下的巨大黑洞。
“拿出幾百萬看住幾十億,合算”
2003年,青島市有部門規劃投資3億元在李滄區坊子街建立一個熱電廠。青島市審計局對淘汰燃煤鍋爐項目進行效益審計時發現,在距坊子街僅一公里處就有一家熱電廠——青島堿業熱電廠,涵蓋了坊子街熱電廠的整個設計供熱范圍。如果再建一家熱電廠,將造成重復建設。對于審計部門的意見,青島市政府十分重視,最終決定取消項目,避免了一次盲目投資決策。
近年來,在財務審計的基礎上,開展效益審計,對政府履行公共責任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考察,正成為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我國效益審計雖然剛剛起步,卻已取得顯著成果,并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
青島市是我國最早開始效益審計的地區之一。據青島市審計局局長馬青山介紹,從2002年至今,這個局開展了18個專項效益審計項目,通過審計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財政資金。僅政府投資審計一項,不到兩年時間就為國家節省工程款4.8億元,平均每個投資審計人員就為國家節省資金過千萬。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多次表示:“拿出幾百萬看住幾十億,合算。”
“在山東,凡是開展效益審計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嘗到了甜頭。”據山東省審計廳副廳長劉均剛介紹,淄博市審計局實施的火車站廣場工程審計,在中介機構和市財政評審中心審過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審減造價2500萬元;東營市審計局實施的城市防潮工程審計,審減工程造價1.04億元;濟南國際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審計,審減工程造價1.8億元。
山東省各級黨委、政府普遍對效益審計工作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省長韓寓群曾多次對效益審計提出具體要求,推動了這項工作的開展。目前,山東省有十幾個市成立了效益審計專門機構,配備了精兵強將和高科技設備,效益審計的覆蓋面越來越寬,力度越來越大。
除山東外,近年來,廣東、江蘇、浙江、云南、湖北、四川、天津、吉林、廣西、黑龍江等地審計部門,都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效益審計工作。審計署也組織開展了農村電網建設、18個重點機場和38個支線機場建設等效益審計和審計調查,較好地將資金審計、項目審計、財政財務收支審計和效益審計有機結合起來。
“到2007年,我們要把一半力量投入到效益審計上”
“盡管效益審計是大勢所趨,并在一些地方取得了顯著成果,也普遍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但要想在全國推廣這一先進的審計理念,為時尚早。”審計署科研所副研究員劉力云認為,目前制約效益審計的因素還很多。
首先,效益審計是對政府行為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評價,必須建立在財政財務收支較為真實、合法的基礎上。而在我國,財政財務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問題還沒完全解決,審計部門面對的審計對象往往存在著一些違法違規行為。在目前環境下,要想推廣效益審計,必須先解決好真實、合法的問題。
其次,效益審計的法制基礎尚未完全建立。審計法規定,審計機關應對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但卻沒有明確提出效益審計的目標、范圍、內涵、責任、權利和義務等,法律授權并不完備。據劉力云介紹,深圳、青島等地相繼出臺了有關效益審計的地方性法規,這也是這些地方能夠較好開展效益審計的重要原因。
此外,與財務收支審計相比,效益審計的標準比較模糊,內容更加寬泛,目標要求較高,手段十分復雜,工作量也很大,這對審計人員、設施、技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山東省體育中心改造工程,審計部門投入財務、工程、法律等近10名專業人員,GPS衛星定位測量系統、核子密度儀、鉆孔取芯機、電子測距儀等一大批先進設備,現場跟蹤審計了9個月。這樣的人、財、物條件是其他許多地區所不具備的。
劉力云認為,基于上述制約因素,目前全國各地統一開展同一模式的效益審計是不現實的。各地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逐步開展效益審計,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既要防止閉門造車,也要防止盲目照搬國外模式。
據了解,在2003年,審計署就已將效益審計列入《審計署2003至2007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審計長李金華多次強調,在審計工作中,要實行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審計與效益審計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審計分量,爭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審計力量占整個審計力量的一半左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