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炎炎,我走進中環的老店“蘭芳園”,照例要了杯熱鴛鴦,一份豬扒包。鴛鴦棕紅濃香,苦釅帶甘,液質柔厚如緞,一口熱汁下肚,頓時令我神清氣爽,氣力百倍。
鴛鴦就是奶茶加咖啡,據說是碼頭苦力發明的,他們背米搬貨,鎮日汗流浹背,光喝茶不足以解渴補耗,于是加入咖啡沖煮,煲出這種烏濃醇厚的飲料,不但甘釅解渴,而且他們相信無黑不補,喝了還能滋養補身。本來是下里巴人的胡攙亂配,卻瞎打誤撞成了經典
,鴛鴦從草根階層向上擴展,深入口味與人心,成為香港的特色土產。
怡蘭說得對,紅茶寬容廣闊,充滿余地與空間。綠茶是茶中正統,歷史悠久格律嚴密,體系規章井然,紅茶卻不受羈絆,無欲則剛有容乃大,所以能生出鴛鴦這樣奇妙迷人的雜種。然而紅綠茶的不同,并不僅是色味與喝法,更在于歷史情境與文化脈絡。
就說鴛鴦吧,它用的錫蘭紅茶,沖煮與調味的手法,飲用的場合與方式,與大英帝國的殖民歷史,以及香港的轉運貿易皆有淵源;而茶餐廳的興起,蛋撻與三文治等西化茶點,更是文化的移植嫁接。下午茶風氣普及,港人叫“三點三tea一tea”(下午三點十五分去喝茶吃點心),不僅是可供喘息的生活空隙,也有調節壓力與補充生產力的功能,與城市的經濟形態密切相關。
而半島酒店的下午茶,和“蘭芳園”里的鴛鴦豬扒包,情境與意義當然大不相同。東京吃茶店的大吉嶺,和德里街頭的Masala香料茶,也各有一套歷史沿革與指涉體系。如何沖泡?怎么喝?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由下午茶延伸出的物質文明和社會關系,極其豐富多端。
(曉健/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