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上海銀行:用超前思維沖決生存夾縫(看上海銀行創新求變之道②)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3日 02:04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本報記者 徐海慧 發自上海

  29,這個數或許并無特殊,但它與上海銀行特別有緣。

  1995年12月29日,由當時遍布上海99家城市信用社組建而成,上海銀行正是“誕生”。

  2001年12月29日,上海銀行在6周歲之際,迎來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香港的參股,同時國際金融公司再次增持股份,從而使上海銀行成為中國第一家由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參股和當時參股比例最高的商業銀行。

  2005年12月29日是上海銀行10周歲的生日,在此之前的一個月———11月29日,中國銀監會核準上海銀行寧波分行籌建,這是中國城市商業銀行首次獲準跨區域經營,上海銀行再次在“29日”這個特殊而巧合的日子里為自己的發展旅程鐫刻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生于夾縫內憂外患謀發展

  眾所周知,上海市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初步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外資銀行激烈競爭的格局。在這種情況下,上海銀行誕生了,乍看之下,它既沒有國有商業銀行雄厚的實力,也沒有新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全國布局的經營優勢,更沒有外資銀行在資金、技術、創新機制等方面的先決條件,“周邊環境”險惡。更困難的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中國,雖然國有企業已經開始了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的嘗試,但是由于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金融體制改革也相對滯后。

  此時,和所有的中資銀行一樣,上海銀行也面臨著如何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實現體制創新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難題。建行之初,納入上海銀行的99家信用社,攜帶99種管理模式、99種企業文化一起加盟,如何將分散的多個法人整合成一家銀行?如何改變制度不健全、集約化經營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差等現狀?便成為擺在上海銀行管理層面前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因為,這在國內并無先例。

  處于市場夾縫中的上海銀行,就是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中踏上征程的。這時,99家法人金融機構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那么“精神”和“內容”上的統一呢?上海銀行高層決定,用5年來完成這次艱難的內部整合,這也成為他們的第一個至關重要的“五年計劃”。

  接著,按照“扶大、促中、改差”的原則,他們又對全行資源進行重新優化配置,由此成為全國率先全面完成二級機構設置的商行之一。實際上,上海銀行還是改建數量最多、調整布局撤銷網點任務最重、改建后形象改變最大的城市商業銀行。

  在艱苦的蛻變之后,2000年末,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上海銀行基本理順了內部關系,從“99家”變成了“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銀行。

  羽翼初豐“率先”“第一”接踵至

  從2001年起,羽翼初豐的上海銀行進入了第二個五年發展時期。

  如果說,前5年,上海銀行是從資源配置不合理的角度來優化和建立合理的配置結構,那么從這時起,上海銀行則是從提高綜合

競爭力的角度來優化資源配置。在這一階段,上海銀行進入了發展快車道,一路走來,他們驕傲地創造出業內為人矚目的一個個“率先”、“第一次”。

  上海銀行卻超前性地率先在國內建立起了國際化的股權結構和與國際接軌的法人治理結構。

  早在成立之初,上海銀行便謀求與國際金融公司(IFC)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其后,歷經4年考察、磋商、評估和談判工作,雙方于1999年9月9日就參股投資事宜達成協議。2001年12月29日,上海銀行在6周年生日之際,又迎來了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參股,這是外資商業銀行進入國內銀行的首例,同時國際金融公司再次增持股份,從而使外資參股占比達18%,上海銀行成為中國第一家由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參股投資和當時參股比例最高的商業銀行。

  上海銀行引進外資,并不僅僅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名”,更多地是為了能夠引進“外智”。這便是上海銀行的“超前思維”。

  上海銀行董事長傅建華向媒體透露,多元化外資投資結構剛剛建立就給了上海銀行不小的震動。據悉,該行原來的年度分紅達到利潤的20%。外資股東進入董事會就提出,要綜合平衡股東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實現“股東回報最大化”和“銀行發展長期化”的有機結合,年度分紅從20%逐步降到10%,以增強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這體現了外方股東長期投資、戰略投資的信心和決心。投資不求短期回報,這對中方股東沖擊很大。

  以引資為契機,上海銀行在國內銀行業率先導入了現代商業銀行的標準和規則,優化了股權結構,進一步規范了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的議事程序,初步形成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法人治理結構整體框架。

  在此基礎上,上海銀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推進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再造,形成扁平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現代分工協作體系;制定并完善各種信貸業務流程,實現審貸徹底分離;引入國際會計準則,完善信息披露機制等。這些措施的實施,使上海銀行建立起了規范化、標準化、國際化的運營機制和組織體系,走出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銀行再造之路。

  “上海的人均GDP是全國最高的,強勁的經濟發展勢必帶動金融業的發展,各類金融機構都能在這里分一杯羹。上海銀行的明智之處正在于將自己的定位與大銀行區分開來,重點做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尤其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方面表現突出,并且其引進外資也是國內最早的。”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談儒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談儒勇副教授表示,在市場經濟“強者愈強”的法則下,上海銀行隨著實力的增強而產生擴張沖動并最終走出上海,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

  本土國際化發展再上新臺階

  立足于上海本地發展是上海銀行建行時的定位,而且,為法規所限,走出上海的“緊箍咒”也容易讓一般銀行的管理層“不思進取”。但是,上海銀行高層的思維并沒被“限”在上海:當年沒有,現在便更難“受限”了。

  2006年底,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的大限在即,為了在未來的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上海銀行在最近的幾年中已經開始重點探索“輻射全國、接軌國際”的求索之路。他們提出了“本土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將自己的發展坐標“定”在了一個更高、更新的起點上。

  事實上,“本土國際化”是上海銀行的又一創舉。

  所謂本土,是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上海銀行將立足于上海,立足于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所謂國際化,并不是要在國際范圍內大規模地開展業務,而是要按國際標準來塑造上海銀行,力爭把上海銀行建設成為具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銀行。

  該行高層告訴記者,在城商行跨區域發展破冰之前,為了解決城商行在業務發展上受制于“單一城市制”的問題,他們以主動的姿態積極牽頭組織業務合作。2002年9月,由其牽頭組建的城市商業銀行資金清算中心正式成立。另外,他們還成功聯合中國香港的“上海商業銀行”、中國臺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建立了滬、港、臺“上海銀行”新型的戰略合作關系。目前,其已與多家外省市城商銀在

銀行卡、資金運營等方面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

  談儒勇向記者表示,對上海銀行來說,跨區域經營有利于其在更大范圍內配置金融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且從長遠發展來看,在中國金融業注資、重組、上市的重大改革背景下,將來包括上海銀行在內的發展得好的中資銀行走出國門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國際金融報》(2005年12月23日第六版)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