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克隆大王”、“克隆先鋒”的韓國科學家黃禹錫,這兩天再次成為各大媒體的焦點,不過這次不是因為成就,而是丑聞。
據《科學》雜志編委會的介紹,對黃禹錫科研成果的爭議早已存在,但其公開化始于本月初。黃禹錫部分合作者指責他在《科學》雜志發表的論文中編造成果、把同一干細胞照片的復件充作不同干細胞的照片寄給雜志。日前,黃禹錫堅稱自己的成果依舊有效,同時
卻以“技術失誤”、實驗成果“保管不善”而要求美國《科學》雜志撤除其論文,從而使整個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真相到底如何?可能還要等調查結束后才能判斷。但黃禹錫已從備受世界科學界矚目的“明星”地位迅速跌落,而他的其他成果,包括從克隆人類胚胎中首次提取干細胞和培育世界第一條克隆狗,如今也受到懷疑。
學術不當行為并非少見,但“黃禹錫事件”給科學界造成的震撼可能最大。《科學》雜志的編委稱,它可能是這份科學界聲譽最高刊物創刊125年以來所遭遇的“獨一無二之事”。
其中的一個原因在于,“黃禹錫事件”涉及了新興的干細胞研究領域。干細胞研究的終極目標,是為傳統方法難以治愈的各種疾病患者造福,被許多專家看作富有潛力的生物技術產業。隨著黃禹錫報告為多名病人克隆胚胎干細胞系成功,這一目標看起來已不難達到,但如今眾多問號的出現,也可能直接影響世界各國政府與公眾對干細胞研究的態度。“黃禹錫事件”被披露后,韓國上下一片壓抑,連高技術產業相關的股票都大幅度跌落。
此外,它也暴露了科學研究中的成果評審與發表、合作與批評、名譽與地位等諸多深層次問題。
比如,黃禹錫研究小組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接連在《科學》和《自然》這樣高等級的刊物上發表轟動性成果,期間是否得到充分的評審?
《科學》雜志解釋說,雜志挑選的匿名審稿人都沒有發現黃禹錫提交的論文有什么問題,而他們審稿的前提是“論文中數據都是真實的”。但為什么黃禹錫的論文比正常情況下更快地通過評審?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吉爾哈特則含蓄地指出,越重大的科研成果要求越扎實的證據,也許僅靠雜志所挑選的幾位審稿人是不夠的。
又比如,此前已有研究人員批評黃禹錫等人違背了利益相關必須回避的原則,使用本實驗室女性工作人員的卵子。為什么這些批評很快就被壓制下去?為什么指責黃禹錫的美國匹茲堡大學科學家夏騰等人,直到上個月還和黃禹錫“親如兄弟”,沒有作出多少實質性貢獻卻一直以論文的“共同高級作者”身份露面,直等到置疑之聲漸響才急忙和黃禹錫“劃清界限”呢?
美西北大學的倫理學家索羅斯說,“黃禹錫事件”給他們帶來了“集體挫折感”。
實際上,科學家也是人,自然就有正常的功利心。隨著科研成果而來的名望和地位,本來是對科學家才能和努力的報酬。但這種報酬是以付出心血、服從科學規律為前提的,還必須接受無數苛刻的檢驗,越“轟動”的成果可能招來越挑剔的審查,也意味著科學家必須承擔更重的責任。這也許才是“黃禹錫事件”給科學工作者帶來的最大震撼。
《國際金融報》(2005年12月19日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