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重視民生 公正與效率最佳結合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6日 09:17 中國經濟時報 | |||||||||
■學者論壇■吳忠民 由于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可供社會再分配的財富不盡一致,由于社會經濟各個環節不可能保持完全一致的“均衡發展”,由于公眾在不同的歷史時段的具體需求有所差異,所以,在某個具體的歷史時段,就具體政策層面(并非基本制度的設計和安排層面)而言,公正和效率兩者的份量便會出現孰輕孰重的問題,公正與效率難免出現難以完全兼顧的問題。在
在中國現階段,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一方面,主要是由社會不公所造成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由此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直接危及社會經濟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動力開始呈現出疲弱的情形。現實的要求是,維護與促進社會公正已經成為一個十分迫切的現實問題;同時,經濟不能滑坡、不能走偏,必須保持著一個持續而且是健康的發展態勢。在這樣的情形下,繼續實施以往“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取向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所以,應當尋求一種能夠將社會公正和經濟效率同時予以兼顧的政策取向,換言之,應當在政策層面上尋找出公正和效率之間的平衡點或結合點。 就政策取向而言,在中國今后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里,重視民生并改善基本民生狀況,是公正和效率之間的最佳結合點。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狀況,既能夠有效地促進社會公正,提升社會的和諧程度,也能夠有效地推動經濟健康而持續的發展。 目前中國的社會不公問題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但突出集中在許多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底線和基礎性的基本權利方面。所以,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便會大幅度地提高社會公正程度,至少可以確保社會公正的底線。 第一,有助于大規模地減少貧困人口的數量,緩解比較嚴重的貧富差距。按照一些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大型調查來看,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比較高,已經超過了0.5。中國目前的貧困人口數量較大,按照國際通行的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的標準亦即每天消費低于一美元者就算貧困人口的標準來看,我們國家貧困人口的數量巨大。在中國現階段,關注基本民生的重要內容就在于建立起初級的社會保障體系,而且這個初級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到全體社會成員包括農村居民,而不只是覆蓋城市居民。初級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意義在于,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狀況提供一個基本的“兜底”,使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水準不至于下滑到貧困線以下。初級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旦得以建立,那么,中國的貧困人口數量就會減少,貧富差距也會得以緩解。重視基本民生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增大必要的公共教育支出和公共衛生支出,真正將義務教育落到實處,尤其是應當實施真正的義務教育也就是免費的義務教育;解決民眾起碼的醫療條件,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情形。這樣,就能夠使民眾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從而減少淪為貧困人口的可能性,并緩解過大的貧富差距。 第二,有助于切實有效地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益。保護社會成員的財產權、就業權、勞動保護權等基本權利,是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狀況的重要內容。這一類內容,對于絕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財產權的保護,不僅對于較為富裕的社會成員的合理利益至關重要,就是對于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合理利益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為之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平臺,可以直接杜絕類似于強行拆遷、強行征地等現象的發生。就業權的保護,不但可以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而且能夠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能夠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勞動保護權的保護,則能夠確保勞動者的勞動投入與勞動收入之間的合理對應,使按照貢獻進行分配的公正原則得到貫徹。 第三,有助于實現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和具體發展政策兩者之間的有機統一。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是貫穿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思想當中的一條主線。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立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胡錦濤總書記也指出:“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明確地說明了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是發展的基本理念。但不能否認的是,受種種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的限制,我們在制定具體的發展政策時,有時偏離了這一基本理念,從而使得發展的基本理念同發展的具體政策之間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背離的情形。這種背離,進而在現實層面上難免造成一些明顯的甚至是比較嚴重的社會不公現象。而重視并努力改善基本民生的思路,是同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的。因此,建立在這一思路基礎上的具體發展政策就能夠同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實現有機的統一。不能低估這種統一的現實意義,它可以使廣大民眾的基本水準不斷地提升,從而不斷縮小過大的貧富差距,持續地促進社會公正。如是,還可以增強廣大民眾對于改革發展的認同感,加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在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領域,同樣存在著不少比較嚴重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來自社會層面上的問題,是來自基本民生方面的問題。所以,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有助于內需的拉動,從而有力地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內需拉動,對于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動力。按照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中國現在的低收入者和中等偏低收入者占的比重過大,達到了80%多,而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只有10-15%。中國目前的社會分配結構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金字塔型的結構,表現出一種明顯不合理、不公正的狀況,致使中國大量社會成員的購買能力較為低下。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消費需求日益減弱,2004年中國的消費率降至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53%。這就必然導致作為中國經濟主要拉動力的內需拉動力的明顯不足。作為沒有辦法的辦法,中國經濟目前只好過度依賴外貿拉動和投資拉動。必須看到的是,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外貿拉動和投資拉動的潛力是有限的,而且,過度依靠外貿拉動,會使中國經濟面臨著大量的風險因素。顯然,破解這一困局的基本途徑只能是制定并實施有助于改善基本民生狀況的具體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改善現有的收入分配結構,進而有效地擴大內需。正如溫家寶總理在“21世紀論壇”發言中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發展應當而且有可能實行以國內需求為主的方針。”“我們要實行正確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費政策,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不斷擴大消費,特別是擴大八億多農村居民的消費,更多地依靠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第二,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有助于提升中國勞動者隊伍的職業技能水準,從而有效地開發中國社會的人力資源。中國的勞動者隊伍十分龐大,但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工人階層和農民階層勞動技能總體水準卻在明顯下降。現代社會當中的工人技能等級比例結構應是中級和高級工人占據多數,而在中國現階段工人技能等級比例結構卻正好顛倒過來。工人群體中的中級工以上技術工人的比例只有20%左右,初級工的比例則高達80%左右,許多工作精力和勞動技能處在最佳狀態的40-50歲的工人提前退休或失業。另外,為數一億左右的“農民工”就總體而言缺乏必要的職業培訓。農民的勞動技能更是無法適應現代種植業的需要。前述現象所帶來的,從國家的角度看,是中國工人及農民競爭能力的嚴重下降,難以適應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現實需要,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局面尤其是難以適應中國加入WTO后的新局面;從個人的角度看,是生存競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的削弱。而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的一項內容就是要為為數眾多的勞動者提供必要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所以,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極大地開發人力資源,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強勁的動力。 第三,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是確保中國經濟安全運行的一個必要前提。對此,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較好的民生狀況有助于增強國民對于經濟滑坡和經濟危機的承受能力。一個國家民生狀況的惡化,意味著大量貧困者的存在。而對于貧困者來說,經不起經濟蕭條的打擊。他們的收入水準本來就只是剛好溫飽。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一旦惡化,就意味著貧困者可能連溫飽的日子都要受影響。相反,一個國家民生狀況的改善,則意味著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較高。而對于中等收入者來說,國家經濟狀況的惡化,雖然會對其生活水準產生不小的影響,但還不至于影響到基本生計的地步。可見,不同的民生狀況對于一個國家國民應對經濟滑坡的承受力有著不同的影響。另一方面,較好的民生狀況有助于減弱社會問題所形成的負面效應的強度。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著社會問題。只要這些社會問題被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那么,經濟的安全運行不會存在多大的問題。但是,如果這些社會問題十分嚴重,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超出了必要的限度,那么,便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社會沖突和社會動蕩,從而危及經濟的安全運行。而是否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多大范圍內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嚴重性有多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社會的基本民生狀況。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說明,基本民生狀況的惡化,不可避免地會引發種種嚴重的社會問題,進而造成激烈的社會沖突和社會動蕩,造成社會危機,進而對經濟的安全運行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增大經濟發展的成本,嚴重者甚至會使經濟發展進程陷于中斷。處于急劇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社會的利益結構在重新的調整,由民生狀況而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比較突出。所以,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對于保證中國經濟的安全運行來說更加現實和迫切。 總之,重視并努力改善基本民生,能夠使公正和效率在政策取向的層面上實現有效的結合:既能夠有效地促進社會公正狀況大面積、明顯的改善,使社會的各個群體和諧相處;又能夠有效地有效地促進效率,推動經濟持續而健康的發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應當將民生問題放到一個事關社會經濟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全局的高度、放到事關構建和諧社會基本戰略的層面,予以足夠的重視。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