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誰給家電回收買單?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5日 10:52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生產者、銷售商和消費者一個也少不了

  本報訊記者曾建元實習生馮敏報道:最近,有關廢舊家電的回收問題紛紛見諸報端,一時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業內專家和環保部門對于開展廢舊家電回收利用、資源化的管理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但在針對廢舊家電回收的費用問題上反應不一,對于這筆費用到底是由消費者、生產者或銷售商中的哪一方來承擔呢?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三方均有義
務和責任回收廢舊家電。

  廢棄物嚴重污染環境

  國家

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高振杰處長稱,
國家發改委
同有關部門起草的《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于年內有望正式通過并強制實施,今后家電的生產者、經銷商和售后服務機構,有義務回收廢舊家電,否則最高將被罰款10萬元。據悉,目前中國每年約有2000萬臺電子產品報廢,已經進入了電子垃圾高峰期,整個市場規模達百億元。

  數據顯示,家電有嚴格的使用年限。據環保總局有關人士介紹,很多家庭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投入使用的家電絕大多數已到了報廢期限。環保專家表示,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如電路板含有溴化阻燃劑,顯像管含鉛,傳感器中含汞等,如果利用或處置不當,會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而近年來,在一些地區使用原始落后的方式拆解利用電子廢棄物,已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權威人士認為,目前國內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大量必須淘汰的“廢家電”流入二手市場,不但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也使廢舊家電回收管理體系得不到完善。此外,由于一些個體經銷商用廢舊家電零部件非法拼裝質量低劣的家電,造成了大量的電子垃圾和環境污染。

  專家指出,面對大量的電子垃圾、混亂的管理市場、失調的回收渠道、嚴重的污染問題,二手家電行業早已渴求一場整頓風暴的來臨。

  針對國情制定方案

  業內專家認為,在國外有個口號是“污染者自付”,即自己有東西要進行處理就要付給負責處理的部門一定的費用,很多企業都將市民用舊的家電產品有償回收,這是一種思路。也有的國家和地區居民在一周特定的一天,把舊家電整齊地擺放在門口,有需要的人可以免費拿走,這也是一種辦法,但終究要走回收處理的路。事實上,各國要針對具體的國情制定相應的方案。

  行內專家建議,在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廢舊家電回收利用法律時,應著力體現以下內容:第一,必須確立“制造商責任制”的原則,明確家用電器制造商有義務對廢家電進行回收和再商品化;第二,對制造商和進口商、零售商、消費者、政府部門應承擔的義務進行明確規定,例如,零售商有回收所零售的家用電器,并妥善交給家電制造商的義務,消費者有將廢家電交給零售商,作價回收的義務;第三,對廢舊家電回收網絡的建設進行規定,以保證廢家電在各個環節中進行可靠地運轉;第四,必須確定家用電器的使用年限,禁止將超過設計壽命期的舊家電轉移到城鎮或鄉村使用,禁止對廢舊家電直接填埋、焚燒。

  據了解,在北京,國美、蘇寧兩個家電連鎖企業從8月開始對廢舊家電進行回收。同時,中國有些進行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的大型家電企業,包括海爾集團公司、科龍集團、河南新飛、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也在關注并探討產品最終廢棄產生的環境影響,積極支持、開展廢家電回收利用和資源化工作。

  目前,中國絕大多數居民都已經習慣了將廢品賣出去,從來沒有試過處理廢品還要給別人錢,這是觀念上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加強宣傳力度,慢慢去培養這種消費觀念。

  鏈 接

  

  國外對廢舊家電的處理

  據了解,歐洲于1993年提出了“制造商責任制”。德國有關循環經濟、廢棄物的法律中規定,制造、銷售、使用物品時產生的廢棄物的處理,責任在于與廢棄物有關的制造商和消費者。瑞典規定,制造商應承擔其商業活動中產生的廢棄物的全部責任,包括為處理廢棄物所需的費用,及開發清潔、資源效率高的產品所需的費用。而日本通產省于1998年公布了《家用電器回收利用法》,該法于2001年4月正式實施。另外,美國環保局確認,用從廢家電中回收的廢鋼代替通過采礦、運輸、冶煉得到的新鋼材。據統計,1995年美國有75%的大家電進行了回收利用,由此提供了10%的再生鋼鐵。

  (金陵/編制)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