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宏觀調控手段增多 2006年猜想之一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5日 00:00 中華工商時報

  在經過了2004年、2005年連續兩年的宏觀調控后,國家有關部門已經積累學習了相當的經驗,調控的能力在不斷加強,調控的手段在增多,調控的信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從2004年開始,宏觀調控就成了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關鍵詞。2006年也不例外。

  雖然都是宏觀調控,但是調控的主要內容在每一年不盡相同。筆者判斷:產業政策
、信貸方向以及極具中國特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調控手段: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打“招呼,將成為2006年宏觀調控的主旋律。

  之所以這么說,是基于對2006年經濟形勢的一些基本分析。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2003年和2004年兩個9.4%的高增長之后,2005年依然維持著高增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在12月11日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學家論壇上發表報告預測,2005年中國GDP的增長率將達到9.4%。但是2006年將是本輪經濟周期開始轉向下行的年份,因此說2006年將是一個拐點年。

  而2006年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生產過剩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之前曾預言說,2007年中國經濟將出現生產過剩。在王建看來,本輪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重工業的投資帶動。重工業的建設平均周期是5年,從時間序列來講,這輪投資起于2003年,到2005年,土建建設階段已基本過去,下一階段將主要進入設備的安裝調試和試生產,而2007年將是本輪投資高峰的收尾期,將會出現大量的生產能力投放的狀況。從數字上看,如果假設2003年到2007年的投資增長率平均速度為20%的話,這一輪投資的總投資額將達到35萬億元人民幣,這個數

  量幾乎相當于從1986年到2002年16年來投資的總和。與此同時,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產能過剩的危機可能會提前于2006年到來。產能過剩直接導致的后果是企業倒閉、職工失業顯著增加,銀行呆壞賬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這種對產能過剩累及經濟運行的擔憂已經被政府部門完全接受。國家發改委日前就指出,目前有十大行業產能潛在過剩。這10個行業是:鋼鐵、水泥、電解鋁、電石、焦炭、水電、煤炭、紡織、汽車以及鐵合金行業。其中,后四個行業是今年新增的潛在產能過剩行業。這些過剩行業中,除紡織的過剩直接與出口外需不足有關外,其余的行業都與內需相關。對于一些行業在持續調控的條件下仍然出現過剩,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表現為地方的利益驅動,另一方面,主要是行業的結構問題,即反映在供給結構上不合理。

  經濟問題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

宏觀調控的內容也隨之轉向以調整產能過剩為主要內容的政策:產業政策。也就是說,宏觀調控將以產業政策的面貌出現。通過產業政策,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從而控制新上項目。

  配套的貨幣政策則是產業政策得以順利貫徹執行的一個重要保障。

  加息一直被視為宏觀調控中的最優市場手段。誠然,加息以后,企業的投資成本上升,企業的投資意愿相應減弱。但是,中國銀行行長助理朱民月日前剛剛預測說,2006年中國的利率不會上升。

  如果,利率水平由于種種原因在2006年維持不變。那么,調整貸款方向就成為一個最實際,也相對容易的貨幣政策。貸款總體上說,既不是放松,也不是收緊,而是對那些存在產能潛在過剩的領域適當收緊貸款,對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放松貸款。

  “打招呼是很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調控手段。雖然地方政府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會采取一些“欺上的做法,但是在2004年的鐵本事件中,江蘇常州市委書記范燕青被黨內嚴重警告,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王明祥責

  令辭職,相信至今令地方官員記憶猶新。

  不管怎么說,在經過了2004年、2005年連續兩年的宏觀調控后,國家有關部門已經積累學習了相

  當的經驗,調控的能力在不斷加強,調控的手段在增多,調控的信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在此前宏觀調控中充當主要角色,被貫以“小國務院之稱的國家發改委,年底都會召開“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而這個會議上透露出的信息常被視做來年宏觀調控的風向標。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這個剛剛閉幕的會議上說:“宏觀調控,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排在了行政手段的前面,而且行政手段前面還加了一個限定詞:必要的。這就是積極的信號。(15G1)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