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政團婦齊上陣,基層全民忙招商”。這句話是記者在采訪中,經常聽到的基層干部對近兩年來愈演愈烈的招商引資熱的形容。
但冷靜觀察這一輪的招商熱,在各地爭奪產業轉移機遇的熱潮背后,一些不健康的苗頭卻引人深思。招商主體依然是政府的局面雖然短期內難以改變,但級別卻越來越低,并且各自為戰缺乏統籌布局;官員牽頭的招商模式帶來的種種弊病不但沒有避免,反而給權力尋
租以更大的空間;一味追求城市形象等投資“硬”環境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甚至以犧牲的民生經濟為代價。
鄉村干部忙“招商”:荒了農村事,涼了農民心
這一輪的招商熱,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鄉鎮政府打“頭陣”,鄉鎮干部甚至村級干部都是“人人頭上有指標”。為了完成任務,有些鄉鎮干部一年在鄉鎮里工作的時間連三分之一都不到,其余時間都在全國各地跑“招商”。
以西華縣逍遙鎮為例,今年的招商引資任務是3000萬元,并且已分解到每個領導班子成員頭上,書記、鎮長每人引資1000萬元,副職每人500萬元,其他班子成員每人30萬元。睢縣董店鄉黨委書記劉詩光說:“為了引資,去年我花了2/3的時間在外邊,跑了8個省。”
這種現象在農區尤為突出。免征“農業稅”后,傳統農區必須尋找新的稅源、新的經濟增長點,招商引資的重要性于是更顯突出;而鄉鎮一級由于本就人員超編嚴重,僧多粥少的財政困局使其更迫切尋找新稅源。于是,上級層層壓指標,下邊人人有任務,基層干部忙于招商,而免征“農業稅”后,鄉鎮政府職能應該如何定位?從“催糧派款”中解脫出來后,鄉鎮干部到底應該干什么?這樣的問題卻很少有人關心。不少農民抱怨說,現在有事到鄉里找干部經常找不著,荒了農村事,冷了農民心。
招商引資主體重心下移,還帶來了另一個隱憂:一哄而上、布局分散、缺乏規劃統籌的工業發展,很可能會出現新一輪的“鄉鄉點火,村村冒煙”局面。目前,許多地方全民上陣招商又各自為戰,繁重的任務壓力導致項目選擇門檻過低等,一些“十五小”企業借勢復活,便是其中的一個突出現象,不僅帶來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而且直接危脅到農民的生產生活,一些地方因污染導致的上訪不斷增加。這正是當前農區招商熱怪現象的一個縮影。
而這種一哄而上、分散布局的工業發展模式帶來的后遺癥,至今仍讓一些地方飽嘗苦果。以河南縣域經濟的領頭羊、全國百強縣(市)之一鞏義市為例,這個工業全省稱最的縣級市,由于起步時工業布局散亂,一度陷入了有工業沒有“工業化”的局面,工業沒能有效帶動城鎮化和三產的發展,反過來又制約到了工業的繼續發展。由此帶來的居高不下的政府管理和服務成本,土地等資源的低效配置、各鄉鎮財政分別承擔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壓力,使得鞏義經濟至今還要“補課”。2004年鞏義市提出要“突破增長極限”,實施三個集中的戰略,其中關鍵一環便是要推動工業的集約化發展。
優惠政策大比拼:有時是權力尋租的競賽
“把最好的項目給外商,最優惠的政策給外商。”這句在招商引資中非常耳熟的口號,曾經一度代表了一個地方對外來資本的大度與氣魄。但是現在,我們不但應該反思這樣的政策對本地資本的公平性,更應該警惕其成為權力尋租的機會。
幾年前,招商引資已經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大比拼,土地、稅收、水電優惠,先征后返、無償使用,外資“縣外即外”等等口號令人應接不暇。如此低廉的成本,本地企業如何與之競爭呢?一位企業老板對記者嘿嘿一笑:“多半都是假外資,政府也要完成任務嘛!”他解釋說,一般都有兩種辦法,一是把資金劃到外地轉一圈再回來,就成外資了;二是大不了找個外地人或者外地老板對付對付,也就是外資企業或者引資企業了,這樣就能享受很多優惠政策,如果跟某些官員關系搞得好,還能一起“合作”一些利潤很豐厚的項目。
在當前一些中小城市的所謂的“城市化”擴張中,工業化的步伐遠滯后于城市化的數字速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項目成為招商引資的重點領域,而有限的財政無力支撐如此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于是,資金不夠政策補,一些優惠政策竟成了違規甚至違法的代名詞,在豫東一些地市,地方政府竟然連關系國防安全的人防規費都擅自免征。這種不規范的招商環境、急功近利的招商心態帶來的后果,不僅是項目是否切合地方發展實際的問題,更給了權力尋租這種腐敗以滋長的溫床。
河南省商丘市占地300多畝的“富饒新城”房地產開發項目,是該市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總投資達7億多元。這項由北京富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商丘市富饒置業有限公司共同投資開發建設的項目,是商丘市2004年獲得批準的僅有的兩個經濟適用房項目之一,但一動工便打出了高檔商品房的海報:“社區中住宅建筑面積為20多萬平方米,由多層、小高層、高層、疊加別墅等全建筑類型構成”,主流戶型為90平米至170平米等等。
經濟適用房項目變作商品房開發,其中利潤可想而知。更令人驚訝的是,記者調查發現,該項目的法人代表竟是商丘市審計局的一名官員。這個“官商”一體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實施中不但變相開發商品房,而且壓低補償標準,引發人們強烈不滿。
招商應該有節有度:防止富民變擾民
11月中旬,歷時10年方成氣候、輻射全國十幾個省市、年盈利數百萬的河南省扶溝縣城郊鄉李堂村草苫子市場,為了招商引資中“縣城形象的大局”,幾乎被封殺。原因是這個市場位于經過縣城的311國道兩邊,不但稻草和草苫子堆在路兩旁不好看,弄得路面很臟,前來拉貨的車也容易停在國道上,造成交通堵塞。
河北新奧燃氣集團一分公司負責人夏茂安評價說:“一個地方政府只會破壞市場而不會引導市場,在那里投資風險是很大的。”他們決定在哪個城市開展業務時,首先看重的是當地政府能否提供完善的服務,能否整頓好市場建設,而不是景觀好看。河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龐洪濤教授說:“地方政府官員重視吸引投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個地方單純為了大項目而看不上其他合法的小項目,那是很可笑的。”
為了“形象”而忽視百姓生計的教訓,已經有了太多,而一些出“形象”的招商引資工程還為城市的協調發展埋下了隱憂。商丘“富饒新城”項目的拆遷對象,主要是耕地已經全部賣完的原汪劉莊村村民,由于村里沒有收入來源,這些失地農民基本靠出租房屋、開個小門面房等維持生計。而拆遷過后,失地農民又失了業:“現在說是市民了,將來干啥去?”
河南省財經學院史璞教授認為,從機遇而言,中部地區新一輪招商趨勢漸好。沿海發達地區進行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中低層次級企業面臨向內地遷移的問題;一些外資企業考慮到市場布局,也會直接進入中部地區投資;加上一些地方優惠政策和資源條件也會吸引一些企業來。他說,對工業化水平相對薄弱、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中部地區而言,應該積極迎接這一輪招商機遇,但卻必須避免以前那種不分地區、不分產業甚至不擇手段的低層次招商。這一輪的招商引資必須結合區域經濟的定位,結合城市的定位,有選擇地進行招商,并且盡可能市場化運作,逐漸從政府充當招商引資的主體,轉變職能為培育良好的市場環境,由市場機制來招商。
他建議,新一輪招商中,地方政府應該充分將其與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從地方實際出發,眼光長遠搞好區域經濟規劃,在明白自身發展定位的基礎上,弄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和項目?能夠為其提供什么樣的環境支持?避免為吸引外資不惜血本、不加選擇、胡亂布局等老問題再次出現。工業化必須要和城市化配套,相對集中才便于管理和污染控制,以及降低企業物流集散成本,撒胡椒面式的招商,將來會帶來高額的社會管理和服務成本,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政府應當努力實踐轉變職能,從亦官亦商的角色中退出來,努力做好規劃管理,創造公平公開的投資環境。優惠政策雖然是吸引資本的重要手段,但必須有節有度,以法律法規為底線,絕不能為了一時之利犧牲百姓利益和子孫權益。
|